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


                                 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

                                                   王传学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从各路豪强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晋灭吴统一全国止,写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主要的有四十多次。战争双方参加的人数从几千人到上百万人不等;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陆战、水战、攻坚、对垒、列阵、偷袭、伏击、火攻、水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几乎表现了我国古代一切形式的战争,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异于一部军事百科全书。 

   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军事著作。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如何以其艺术魅力吸引读者,使读者从作品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这是作品能否受读者欢迎的主要因素。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如果只求通篇写得紧张激烈,从头到尾打得热闹,杀得痛快,那么即使一些场面写得再精彩,情节再曲折,也只会增加读者的心理刺激,是不会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三国演义》之所以几百年来流传不衰,除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外,其描写战争的艺术功力和由此产生的审美效应,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

    第一,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使战争描写具有层次美。

战争是敌对双方矛盾激化的产物,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有众多活动的人物代表各方的利害冲突,有战争展开的曲折过程,如果把这些都展示出来,必然会使作品繁琐杂碎,茫无头绪。罗贯中在写每一次战争时丢弃了那种事无巨细、罗列尽致的写法,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叙事重点,显示出战争描写的层次感和明晰美。

首先,写战争的爆发阶段,重点写战前的准备,其次写战争的爆发。任何战争的爆发都有一个酝酿过程,战争的起因,战争时机的选择,兵力粮草的准备,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作者集中笔墨,把战前准备阶段的情况作仔细的文代,就使读者明白了战争的是非曲直,增加了对战争全局及参战主要人物性格的了解。例如在“报父仇曹操兴师”一回里,写的是曹操为报父仇兴兵侵犯徐州。作者用许多篇幅写了战争爆发之前的原委:徐州太守陶谦为结纳曹操,热情款待操父,并派兵护送,操父反被护送兵将杀死,这本来与徐州军民无多大干系。但操为报父仇,兴兵洗荡徐州,“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戳”。这就清楚地交代了曹操此次兴兵的不义性,为下面刘备、孔融、田楷等举兵来助留下伏笔,也使读者对这次战争的性质、对曹操这个人物的本性有了全面的认识。

其次,写战争进行阶段,重点写主帅战略战术的运用,其次才写战场上金戈铁马的拼杀。每次战争,除兵力悬殊,如曹刘长坂坡之战外,一般决定胜负的是双方的主帅。主帅的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就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取得战争的胜利。《三国演义》在叙写每次战争时都抓住了这一矛盾的主导方面,用浓墨重笔写主帅的军事部署、兵力调配、计谋的策划,直至主帅的上阵厮杀,使这些主要人物在矛盾冲突的激烈旋涡中充分施展其才能,展示了一个个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例如在著名的街亭之战中,作者重点写了蜀、魏双方主帅的斗智。双方主帅都知道街亭位置的重要,围绕街亭的防、攻展开了主帅智慧的较量。作者集中笔墨,重点写了诸葛亮的兵力部署:他命马谡、王平去守,一再嘱咐他们要小心谨守。二人引兵去后,“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命高翔去守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乃命魏廷引本部兵去,“至此恰才心安”。作者通过对诸葛亮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兵力部署周密的交代,突出了双方主帅战争指挥艺术的较量:一个是攻有方略,一个是守有胜算,真是棋逢对手。但由于孔明在用人上先失一着,致使满盘棋输,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作者这样详细地描写交战双方主帅对战略战术的谋划运用,并把它作为战场正面交锋的起点,就可以极其简要地把战场的形势交代清楚,引导读者从全局、从战略方针的确定、从战术的运用这些方面去观察战局的变化,便于读者总揽全局,把握战争的全过程。

再次,对战争情况的描写,重点写斗智,其次写用武。战争是门军事艺术,集中体现了双方将士的智慧的高下和武力的强弱。从战争全局看,斗智往往比用武更显得重要。孙子说:“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计篇》),就突出了用计的重要。英勇无比的吕布,因缺少计谋,死在足智多谋的曹操手下;拥有良将的刘备,却屡遭失败,无立身之地。原因何在?作者借用水镜先生的话说,“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即刘备身边缺乏“经纶济世之才”。直到请得诸葛亮后,形势才为之改观,这说明智谋的极端重要。特别是作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一超群拔俗的人才,简直是智慧的化身,他谋划超常,神机妙算,取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他的率兵伐魏与司马懿的率兵抵御,与其说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毋宁说是双方主帅智慧的较量。同样的魏兵,在曹真手下是节节败退,丧地失城,曹真本人也被诸葛亮气死;而司马懿却能审时度势,善于用兵,虽吃过败仗,但能总结教训,以有效的谋略遏住了蜀军的进攻,显示了自己不凡的智慧。在兵力不相上下的情况下,统帅智谋的高下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即使在兵力相对弱小的情况下,由于主帅的智谋超群,计高一筹,也能反败为胜,转危为安。如曹操官渡胜袁绍,孔明新野胜曹仁,陆逊彝陵胜刘备等。特别是陆逊取荆州,更是斗智的胜利。《三国演义》注重斗智的描写,为我国古代战争艺术宝库留下了灿烂的篇章,也是读者最为津津乐道的。

又次,写战争过程,重点写决定战争胜负的场面,其次写战争的一般性过程。每次战争都是由许多战役组成的,其中往往有决定胜负的关键场次,这是矛盾的焦点。作者在叙写中常常把这些场面作为重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关键场次对全局的影响,而对一般过程则写得比较简略。如彝陵之战中,对蜀军初战的胜利、进军的过程都写得比较简略,而对吴军火烧蜀军连营这场关键性的战役写得很详细,既有场面的描绘,又有主要将领乃至一般将领的战斗描写,既有整个战场的鸟瞰,也有重点人物的勾勒,有条不紊地展现了蜀军惨败、吴军全胜的情况,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

总之,这种主次分明的结构方法和繁简适宜的描写艺术,使《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宏大而不空疏,缜密而不琐细,具有一种层次分明、干壮枝茂的协调美。

                                                                                    (未完待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