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幸福目标——《幸福的方法》笔记(4) 金钱+声望 ≠ 快乐幸福 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养成“变得更幸福的”习惯:

哈佛幸福课(积极心理学)书摘&笔记

作者:泰勒·本-沙哈尔


四、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财富 &

五、设定幸福目标

反思问题:

1.对你的生活而言,什么比财富更重要?

2.什么样的目标曾经在自己的生命中带来幸福?你认为什么样的目标可以在未来带来幸福?

3.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多还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多?

  整体来说,自己会不会对新的一天/一周满怀期望?

4.刨除社会常规的“成功标准”与亲友的期待,什么是你最想做的事情?

金钱+声望 ≠ 快乐幸福

金钱和声望在幸福面前并没有固定的价值,但我们常常下意识地相信“名利可以带来幸福”。

我们常常忘记,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它们可以换取生活的保障和更多的生活体验,但它们并不是追逐的终极目标。并且我们常常会牺牲生活的快乐和梦想(目标)来赚钱(手段)。


心理学研究揭示:除了极端贫困的地区,其他地区内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甚至反相关。

高收入的群体并不会对生活更满足,相反他们更容易紧张,想向上一个台阶而不能、又害怕向下滑落。为了维持现有的收入水平,反而需要更加卷、更没有机会享受生活。


在科学和技术不断迈进的同时,我们的情感和情绪却在不断倒退,焦虑和抑郁变得越来越普遍并年轻化。

越来越多的人把“赚大钱”作为首要生活目标,无视生命对“意义”的需求。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身存在的虚无感,加剧了焦虑和抑郁情绪。

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自我和谐的目标的前提:自己在自由的情况下选择“想做”的事。但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得不做”的事,我们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增加幸福感的方式,就是增加“想做的事”,减少“不得不”。这需要我们仔细的分辨做事的动机,是否有伪装成自己想要、其实只是满足亲友期待的“不得不”。

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资源,而且一旦失去不可再续。生命如此短暂,连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对于社会、亲朋好友的期待,我们也许需要‘任性’地拒绝一部分,腾出时间做让我们发自内心感到愉快和有意义的事情。

养成“变得更幸福的”习惯:

1、根据前文的每周时间记录,规划自认为“理想的一周时间分配”。适当的拒绝“不得不做”的事,腾出时间为自己努力。

2、制定针对自己兴趣、爱好出发的长期目标,并拆分成短期目标消化。

为自己制定行程表,每日打卡检视达成状况(但不必为没打上产生愧疚情绪。)

3、和同样有目标、有计划的朋友们结成小组,互相监督打卡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别人的行动和收获对自己是良好的激励,同时快乐的情绪可以互相感染、让彼此更有力的执行自己的行动计划。


ID:GhostStandsAlon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