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50讲》 听书笔记

陆陆续续听了一部分熊逸老师的佛学50讲,有一些零星的笔记,记录在此。

1 佛学在我看来并不是确定的一堆知识,好像数学物理学公理定理一样确定,不是那样的,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很多的佛学经典也不是真的是佛陀说的,最早的佛经也是弟子根据记忆编写而成的,后来的很多的佛学经典是后来的高僧根据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编写的。而且各个宗派,观点还会有差别,甚至互相的对抗,甚至有互相的不认同。因为佛学思想中也有很多模糊的问题,佛陀没有讲清楚的地方,那么后来的人们就会对那些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各门各派。作为一个有学识的人,应该有能力去做一些辨别,梳理佛学发展的基本的历史脉络,了解佛学的发展变化,了解其最基本的思想,而不是认死理,揪着一个佛学观点或者一部佛经死磕,我们始终是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

2 佛学思想浩瀚无边,博大精深。它汇集了很多人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而且历史的各个时期,佛教的形态又有很多变化,可能侧重点不同,可能修行的方式不同等。佛学经典更是一辈子都看不完,所以学习佛学并不是一件易事。如果不是学习能力强的,带有思辨开放精神的人,很可能也就只是学着其中的一部分,然后信之,修之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看到各种对佛学和佛教有着天壤之别态度的人。可以在社会上看到一些伪佛教徒。并没有真心的皈依了三宝并潜行修行,也可以看到非常虔诚的,但也有理解的不全面的。也有对佛教佛学持否定的态度的,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东西,个人的理解就非常不一样了。有点像盲人摸象,个人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作为一个识辨能力的开放的学习者,至少要抱着把东西全貌搞清楚的观点,然后才可能得出一点点谦虚的意见。对一件事情来龙去脉都还没搞清楚,因此就不要妄加评论它的好与不好,最好是持保留的态度。 我自己还是希望多读佛学书籍,多去理解佛法,吸收我自己认为对的,保留我还不能理解的不能认同的。不过不断的用历史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佛学。

3 佛学思想浩瀚无边,是值得去研习的,不过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派别,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开放谨慎的态度。我们就当学习佛学是一种哲学形态,就如你学习西方哲学史一样,其中包含很多的智慧,阐明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对过好人生有很多的启迪,因此是可以不断的去研习,有好多的思想是值得现在焦虑的人们去研读和思考的。

4 六道轮回,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六道轮回,涅槃成佛。这是佛学的基础认知,乐观厌世。轮回皆苦,但要积极修行。人道珍贵,有修行的机会。有些观点我还不能很好的接受。我只能接受我能接受的那部分,比如世事无常,放下执念,活在当下。会把人生看成更加长远的事情,而不是纠缠于当下的一时一事不放手。了解了佛教的基础,便能理解有些佛教徒的行为,因为他们就是全然认同了佛教的思想,因此抛家舍业的去寺庙修行,对与不对无法论断,相信了不同的思想而已。

5 对付出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是我最近听佛学讲座,看佛学方面的书的一个比较大的感受,付出是生命的重要旋律,而且付出也只是关乎自己,和别人没关系,付出多少,怎么付出,结果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更重要的就是让自己拥有这样的状态,知足,满足,安心的状态,是人生的重要目标。在这种状态下,付出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照顾好自己的内心,记得付出是人生重要旋律就很好。

5 佛陀菩提树下悟的道是缘起性空。佛陀为佛教确立的四法印是一切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寂静 )。

6 以前其实我自己有很多误解的,认为想要信佛,去信就行了,并不需要学习什么,见了菩萨就磕头,进了庙就烧香,就是信了佛了。至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那得看其他的信佛的,听听他们怎么说就行。这可能也是以前的一种方法,古代传承的一种方法。包括我的一些亲戚,也是这样的,也就这样信佛的,至于信什么佛,那好像不要紧。那天陈默说,上学就是锻炼思维,训练思维,没读过书的,和读过书的,只读过小学的,和上过大学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精神世界也是不一样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在看待佛学,佛教的时候,也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这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佛法在传教的时候,更多要考虑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如何能让老百姓更能接受,这有时候是需要做一些灵活的额调整,包括教义,形式等方面,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7 从小一路上学上班走到现在,学习这个词好像更多是指学习技能,学习各种具体的知识,数理化,语言,好似缺少点关于如何过一生的思想学习。年长一些之后,通过看书,思考,会不断的重复思考这些,于是也会去看各种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西方哲学,佛学,也挺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