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的事中判断,底线思维是“避免自己发疯”

情绪管理谈到了事前沟通和事中判断,事前沟通三个流程,即表达感受、说出事实、尊重选择;事中判断三个状态,即判断不正常、不健康、健康。

其实,在亲子关系互动中,可以用一句话再次进行概括,事前沟通目的是“欢迎孩子犯错”,事中判断是“避免家长发疯”,这也是情绪管理在事前事中的底线!

有了底线,也就有了底气,才会真正做好情绪管理。

如何理解事中判断的底线是避免家长发疯呢?因为我们都是在三个心理状态反复,孩子如此,家长父母也是如此。遇到事情发生了,有了情绪反应,看起来我们判断孩子是否心理异常,是为了不说或者顺着说,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不发火,不发怒,不发疯。

孩子只要心理不是异常状态,就可以和我们正常交流,一旦心理状态异常了,表现不正常了,注定无法交流,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及时刹车,意识到孩子不正常,否则我们不但不能示弱闭嘴或者顺着来,反而一样怼起来,那就只能是两个疯子吵闹。

这个现象屡见不鲜。当我们和一个傻子争论一天,最后恼怒的说,“你真是个傻子”,其实暗示自己也是一个傻子,因为稍微聪明点会如此吗?当我们和不正常心态的人吵架,说明我们也已经疯子,可怕的是疯子总来不认为自己疯。

因此,我们强化事中判断三状态,本质目的是遇到对方发疯了,避免自己也随之起舞发起疯来,只要不发疯,情绪管理就成功。

为何要进行判断呢?这就是利用延迟思考这几秒,来让大脑前额叶皮层上线,强制激活理性,同时压制情绪边缘系统。

事实上,有些事情发生,先判断异常,再冷静应对,不是易事。

举例子看看。

1、孩子生气后闭门不出,家长原本情绪平稳,因为着急进去找东西,会随着恼怒言行,被孩子不正常行为激怒,导致发疯。

也就是,甚至孩子不是真发怒,而是好奇搞个恶作剧,或者想安静会,家长自己把自己变得疯掉,这事有没有,多不多?

2、遇到有人反馈事情,表示认可处理规定,但就是不接受结果,反复如此,你进行反复解释,看起来彼此很理性,其实都陷入了疯子状态。

对方固执了,自我封闭了,即使给了提醒,还是自以为是,反复重复一个结果,意味着就此事就此时已经心理不正常了,自己还一遍遍将道理,说明都是不正常。

3、某个事情正常处理中,突然被别人断然拒绝,且违反常规和常识,这时候一般人的自动思维就是,“太可气了”“岂有此理”“起码尊重都没有”“瞧不起人”,同时表现为身体发抖,声音僵硬,怒火腾地就冒出了。

自动思维引发情绪反应,这就是认知思维范畴,识别、评估、应对自动思维成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内容之一,需要自己不断体验。

以上这些场景,并不陌生,不讨论认知疗法技术,单就从判断心理三状态理念出发,此时就是觉察到对方不正常,咱别不正常,避免自己成为疯子,才是第一要务。

反过来,看看生活中如何智慧处理此类事情。

4、带着十岁孩子去世博园,孩子乱跑,如何劝说都不听,人海如潮,一不留神就不见人,咋办?

这时候发火发怒发疯都无济于事,家长只能示弱“顺着说”处理,“妈妈不认路,你得领着妈妈,要不丢了咋办?妈妈看不懂地图,你决定先看哪个展馆吧?”结果,孩子撅着屁股,趴在地上,认真研究展馆地图,指挥着去那里,甚至还喝水、休息、去厕所这类事儿都主动包揽了。

放权给孩子,孩子就会给你惊喜!

因此,管理情绪的事中判断,就是坚信“延迟反应”有好处,先判断心理状态,是把异常心态识别出来,顺着回应,避免自己发疯变得不正常,才可能正常回应对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