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对生活深度参与、观察及思考,才能收获幸福感

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原本生活中的碎片变得不那么琐碎了,许多明明需要我们花时间、精力去细细体味和感受的事物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和容易了,一方面人的感知力也变得越来越弱了,因为太多的事都不需要我们实际参与了。

有了扫地机器人、洗地机,清洁地面不再需要弯腰了;有了导航,出行也不再需要牢记路线了;有了美食教程分享,做菜的步骤也可以完全按照视频中分享的模式来做;缴纳各种费用也无需出门,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即可,甚至都用不上1分钟。

从前,我们必须要走出家门、去参与、去和人沟通、去排队、或是等待许久才能完成的事情,如今都变得轻而易举。如果没有手机、或是生活没有现在这般智能(拉窗帘、开灯、关空调等毫不费力的小事都无需人们自己动手),那么人们的思考力、感知力、独立性、沟通力及表达力等还会是现在的样子吗?

没有创作灵感了可以立刻去网上提问或是搜索资料;哪怕是有重要约会也可以只花几分钟便通过美食平台的推荐来选定一家特色餐厅;网购书单完全可以通过查看评分和评价来决定等等。

我们免掉了许多和人面对面、或是电话沟通的机会,社恐这个词便出现了。许多人养成了“能在微信上沟通,就不会打电话,能发表情就不会打字,能电话说就不必见面”的沟通习惯。当面交流的练习越来越少,宅在家里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失去了逛书店、菜市场、散步、接触大自然的乐趣,而是想要高效地(也就是只要能用手机解决的事情就尽量不要出门)处理一切事物,不知不觉地,你似乎一边觉得自己做事的效率特别高,但一边就无意识地浪费了许多时间,因为你使用手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甚至产生了手机上瘾的行为。

因为效率至上,所以我们工作、生活的节奏都很难真正地慢下来,你没有了去银行办理业务等待叫号的经历,于是当你去药房抓药时一听说两小时之后才能取到药,你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约个快递帮忙取药并送到家里。服务的便利性让人对那些原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也不愿付出耐心了,而是选择付费以求达到高效的目的。

为了追求高效,我们忽视了道路两旁的风景,而是一心只求快速抵达目的地;略过了做事时需要用心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却力求一个无可挑剔的完美结果;

我们为了让高效、智能、便捷等状态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只能通过努力工作赚钱来保证自己能够有能力购买各式各样的服务以及智能设备。

但是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更便捷、容易的事情上时,你是否还具备看完一本纸质书的耐心呢?

你是否还会愿意为了一场约会而付出一些等待他人的时间呢?

当你觉得购买服务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时,你是否依然拥有表达谢谢和对不起的能力呢?

如果没有手机,你还能够顺利找到某些目的地吗?使用导航的习惯让人在迷路许久时也不会想到我们还可以“摇下车窗、开口问路”。

人们对这个鲜活的世界越来越无感了,而快速满足自己的需求,似乎成了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与此同时,相互理解、包容、尊重、感恩等本应与人为善的基本交流也不再那么平常了。

因为关注自己眼前的需求,以及某件事是否能够快速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成了重点。

生活的美好都是在深度参与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到的,但是如果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人与世界之间的连接越来越弱了,那么人们对这个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参与感也不强了,也就是说,再美好的事情,他们也很难感受得到了。

日本生活美学大师、作家松浦弥太郎在《幸福的100个基本》一书中为我们列举了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重拾幸福感的100个小习惯。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总结出一些令人愉悦的日常习惯,只是密度上很难做到如此之高。

下面会列举一部分作者的日常习惯及他的一些思考,也能让我们在当下的智能时代依然可以找回一些生活的温度:

与好友一起出门采购:习惯了网购的朋友一定觉得网购既省时、又省力,因为一切物品都可以送货上门,我们只要等待配送员按门铃、并及时开门就好了。但是如果我们偶尔可以和重要的朋友一起出去采购,那么仅仅通过他们在对生活用品的选择上,我们就可以增进对他们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了解都是在相处中建立起来的。而疏于见面的朋友也会疏于对对方的了解和理解。

独立思考:花时间反思、思考,最终把自己原本没想明白的事情搞明白,这个过程会让人觉得豁然开朗,这和有任何疑问就马上去网上寻找答案、或向他人求助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是在增长自己的智慧,还是在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度来达到快速获取他人思想的目的呢?思考需要大量的时间,但也会让我们的思维得到改变、对事情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俯身擦地板:作者认为只有俯下身体、拿着抹布去擦地板,才能看到一些家里环境中的一些细节与痕迹,比如污渍是怎么来的、我们有没有漏掉什么细节等,而当我们做家务时不再需要弯腰便可搞定一切时,忽略的细节也越来越多。

偶尔欣赏一下商店的橱窗陈设:现实商场中的陈设原本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店主或陈列人员精心设计的审美的体现,网购虽然方便,但却让我们全然忽视了我们原本能在街边实体店中感受到的一丝趣味。

事实上,通过作者的一些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只是在寻觅着一些生活中原本存在的最自然的样子,而不是通过手机或智能设备来操控着自己的生活。

比如不使用感应灯、而是在夜色已晚时,自己按下开关。再比如给朋友或家人寄自己手写的明信片、与好友坚持书信往来、和朋友一起出去采购或散步、每年和家人一起旅行、坚持订送货上门的牛奶、会单独出去赏花、会逛街边的小店、会拿出半小时的时间一边看报一边享受早餐、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等等。

他喜欢生活原本的样子,而不是刻意去提升做每件事的效率。因为这样会使生活的节奏快到无法感受到真实、自然的生活。

看了作者的日常习惯后,会发现,如果细心观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独有的习惯。比如最近我在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于是就会给菜品拍照,单独建一个健康食谱的相册。这样既方便截图与他人分享、又加强了想要一直吃健康食物的决心。偶尔想不出做什么菜时只要翻翻食谱就可以了。

再比如,持续保持和身边重要的人深度沟通的习惯,也就是花时间去加深对他人的了解;保持阅读、运动,吃健康食物、做菜时尽量使用不破坏食材的营养成分的烹饪方法、早睡早起等等。

读者们没有必要去模仿作者的习惯,但一定要去关注作者为什么要保持这些习惯的思考。

只要保有每天主动思考、加深对自己周边人、事、物的理解,就会提升自己的感知力,那么“感受到幸福”自然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愿大家都能偶尔放下电子设备,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深度参与生活、人际关系所带来的乐趣和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