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讀書札記】16 以不變之心應萬變之事

 【20】

王陽明:心即理,人心天理渾然。這裏的“人心”實際上就是“道心”,人心本來就是一面明亮的鏡子,“人心”具備到達“道心”的必然可能性。摻雜了私慾的“人心”猶如一面蒙塵的鏡子。

聖賢爲了揭示弘揚天理,形之於筆墨,猶如人物畫寫真,只是一個輪廓,很難將一個人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完全表現出來,那個天理還是要每個人自己去從心上得來,不可能從聖賢的書本中得來。

後世著述汗牛充棟,那是在聖賢所作的寫真畫的基礎上再模仿謄寫,甚至爲了顯示自己的高明,妄自尊大地加入很多自己的理解,所以難免會背離聖賢的本意,離真正的天理反而越來越遠。

王陽明這樣說,自然是有所指的。當時朱熹的理學是主流意識形態,朱熹的著作是士子們參加科舉考試的官方教材和參考書。事實上,王陽明的不少學生深受朱熹理學的影響,初聽王陽明心學見解的時候,簡直驚掉了下巴,不自覺地就要拿朱熹的語錄質疑老師的觀點。

【21】

陸澄問王陽明:聖人能夠從容應對現實中遇到的所有情形,是不是事先他們已經研究過了。

聖人都是經驗主義者嗎?當然不是。這實際上就是荀子反覆強調的“類”的思想,荀子說:“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

王陽明則解釋說,聖人的心就像明鏡,無物不照。但是已經照過的事物不會留在鏡子裏,沒有照到的事物不可能在鏡子裏顯現。周公製作禮樂以教化天下,堯舜爲什麼不先作禮樂呢?孔子刪述六經以傳萬世,周公爲什麼不先做呢?因爲周公和孔子都是根據他們遇到的情形,才做了相應的事。

所以,只要心中的那面鏡子是明亮的,就不用擔心會遇到不能處理的事。懂得了這個道理,那麼,荀子說“齊明而不竭,聖人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荀子還說過一句非常精彩的話,放在這裏可以與王陽明的解釋相互映照。他說:“聖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也。類不悖,雖久同理,故鄉乎邪曲而不迷,觀乎雜物而不惑。”

王陽明告誡學生,真正應該擔心的是自己的“心鏡”不夠明亮,而不是世事變幻莫測。所以必須在明心上下功夫,早日具備一顆“道心”,則可以以不變之心應萬變之事。

再聯繫上一條,如果自己有一顆道心,那麼權威們的言論又如何能使自己迷惑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