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爲何壓不住火氣,忍不住異議,抗不住焦慮?“我對你不對!”

從氣質類型說,有一種類型屬於急脾氣,極端表現就是“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典型例子就是路怒症的人。

這種情況細分的話,又有三種表現:

第一種是壓不住火氣。“像急躁猴子一樣”,遇事急不可耐,感受無比憤怒,常常瞬間爆發,抓耳撓腮。

第二種是忍不住異議。“心眼小的像根針”,聽到別人意見不合我意,鬱悶,忍不住排斥,立即反駁,心胸狹窄。

第三種是扛不住焦慮。“如沸騰的開水”,遇到不中意的事情,焦慮指數蹭蹭上升,壓抑不住的冒泡。

概括說,上面的感受是憤怒、鬱悶、焦慮,這種負性情緒支配下,就會隨之出現生理反應和行爲反應。

那麼,爲何會如此呢?

用認知三角理論解釋,即情緒引發行爲反應,而情緒又是由自動思維引發。從認知模式來看,可描述爲影響反應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於事情的自動思維想法。

舉例說明。

大家討論某個事情,涉及年輕人獨立擔責問題,各抒己見,共識爲年輕人要承擔屬於自己責任,犯了錯誤,痛改前非,關鍵要實實在在感受到痛,這個痛要由擔責來體現。

感受不到痛的人,你希望改過自新,基本屬於自欺欺人。

不過在目的上有分歧,假如我們的着眼點是爲了年輕人長遠打算,還有一種看法是爲了避免更多損失。

有人就會由於對於目的看法不同,而忍不住發火,反駁,明顯抗焦慮不夠,這就出現了上面說的失控。

分析原因,也就是按照認知療法找出自動思維。

“當你情緒失控,感受焦慮進而發怒,用話語反駁別人時候,你腦海出現了什麼想法?”

“我的看法是對的,他的看法是錯的!”“要無私,不能自私!”“要有長遠眼光,不能鼠目寸光!”“要獨立自主,不能啃老!”

這是典型的自我爲中心,容不得別人觀點,“世界只有我的看法正確”。

應對方式不能直接反駁,需要慢慢引導式提問與回答。

1、“證據問題”,這個自動思維真的正確嗎?

人家站在自己角度提出看法,帶有自利成分,難道不符合人性嗎?考慮這個人長遠發展就不能考慮另一個人當下利益嗎?我們能成爲仲裁者嗎?考慮自己利益就是啃老族嗎?無私與自私誰有資格來判斷呢?

自我想法有沒有錯誤時候呢,這個想法支持證據有什麼,不支持證據有什麼,真的如自己以爲的絕對正確嗎?!

2、“別的解釋”問題,還有其他解釋嗎?

人家看法有其自身考慮,換做自己事情涉及自己利益未必超然。要以問題解決爲導向,能夠解決問題就行了,不要糾纏心理層面的目的論。

3、“去災難化”問題,想法成爲事實最糟糕如何?

沒啥大不了。

4、“自動思維影響”問題,不同想法有何不同反應?

堅信我是對的,消極看待人家言行,不能把言行看做個體以及環境兩個因素結果,就是過分概括化,就會激活負性情緒,反之尊重別人想法,才能共情別人。

5、“距離”問題,其他人如此我們會給出什麼建議?

不要固執,不要自以爲是,不要急躁焦慮冒失。

6、“問題解決”問題,該怎麼做?

承認自動思維不正確,起碼不完全正確,我是對的人家也是對的,尊重別人看法就是尊重自己看法,否則自己看法也會被人反駁,放下絕對化理念,緩解情緒,溫和言行,不反駁別人看法,求同存異。

這個邏輯式解釋能解決情緒失控問題嗎,多反思多體會,如果涉及核心信念不會太容易改變,那就需要多多反思類似事情反應!如王陽明所言“人需在事上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