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言不合,马上就急了?情绪管理之难,在于激活了核心信念!

朋友分享了一个关于情绪管理的困惑故事。

晚饭后,他与爱人闲聊,说到了老母亲。老母亲行动不便,只能坐着轮椅在家里活动,住的楼房没有电梯,这两年来没下过楼,时间久了心情不太好。据保姆说,有时候老人家会流泪,说自己没用处之类的悲伤话。

爱人说,天气好的话,可以考虑让老人家下楼来,自己不能下楼,可以背下来再坐轮椅,这样就可以和楼下其他老人说说话啥的。

朋友说,听了这里,自己忽然就着急了,说“平时不下楼,与其他老人不熟悉,和谁说话!再说那里那么巧,下楼能遇上人家,都很少下楼的!”

爱人看自己着急了,见怪不怪,没有被激怒,也不着急,依然很平静,继续娓娓道来自己想法,“下来遇不到人,那就不说话,看看景也行啊,到外面路上转转也好啊。”

这时候,朋友说觉察自己又着急了,也认同了后面建议,觉得很可行,也就情绪平稳下来,说以后去老人那边时可以试试。

朋友困惑在于,自己看了很多情绪管理书籍,也听了不少情绪管理心理讲座,感觉很好,可为何遇事依然着急反应呢!

我问他学到的情绪管理如何应对事情的,回答我说“先判断再应对”,就是先判断人的心理状态,然后心理健康讲道理,心理不健康讲心理,心理不正常顺着说或者不说。

我说这个应对方式很好啊,很心理的方式,没有问题的,自己要考虑问题出在哪里呢?

朋友说,“知行合一”出了问题,自己只是知道一些大道理和知识,但无法实用。

更加讽刺的是,自己懂得很多知识,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做起来呢,远远不如没有学过一点心理的爱人。

的确如此。两个人说话,原本都是心理健康状态,当爱人说建议时,应对就是讲道理即可,问题出在自己突然就“着急了”!

倒是爱人用心理方式应对,那就是看到对方情绪失控,心态不健康不正常了,没有被传染着急,依然保持冷静,最终避免争论。

我说,想起来家庭教育名言,“只有父母保持冷静,孩子才会冷静下来”“只要父母心中充满阳光,孩子未来就不会有黑暗”,好好跟着爱人学习情绪管理吧。

我们随后讨论了情绪失控原因,试图找出应对方式。

我问,“当你听了爱人建议,突然着急时候,想到了什么”?

回答,“想到的是爱人建议不靠谱,比如老人家从农村来的,楼上住的都是退休职工,原本就不熟悉,再说哪能下楼就遇到呢”。

我继续问,“好的,当觉得爱人这个说法不靠谱时,你又想到了什么”?

回答,“我认为她是不对的”。

继续问,“好,因为你和爱人都关心母亲,爱人说了一个想法,你不认同,就觉爱人是不对的,然后情绪立即着急了,那么这意味着你怎么样呢”?

回答,“我也许在苛求完美,反过来也是自我苛求吧”。

听到这里,我说这个算是根源了,但是呢咱别着急去处理,该着急就着急吧,反正爱人早就看透你这点了,再遇到事情留意自己苛求完美想法,就让事情不如意,主动让人家说不同意见,反驳自己看法,看看又会如何呢,权且作为行为实验,到时候记录下来再讨论。

苛求完美,这是应对安全感不足的应对策略,而安全感不足,本质就是“我不行”“我不好”,属于认知的核心信念,根深蒂固,只能先接受再改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