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效率:小米的效率革命

爲什麼講效率?因爲企業是效率分工的產物。

中國古代是自然經濟,男耕女織,一個家庭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現在已經再也不會回到那樣的社會了。爲什麼?太沒效率。這個環節應該交給誰做,誰的效率高就分工給誰。

所以做產品是建設一套系統能力,提供並保障確定性,而效率則是這個系統能力的一個核心指標。

小米的護城河是效率

今天的案例,我想講講小米,爲什麼?因爲手機的競爭是現在產品競爭最激烈的板塊。

當我們在談產品競爭的時候,我們拼的是什麼?是前端的產品嗎?一臺ATM機,你表面看到的是ATM機,但實際上讓它有用的,是它背後銀行的系統能力。

那麼我們看手機市場競爭的時候,它背後是什麼系統能力?

2011年,小米手機一代發佈,三年時間就做到了中國第一、世界前三,在全球的硬件企業中,這基本上是絕無僅有的成長速度。

2015年和2016年,這兩年小米挺困難的,但是在2017年奇蹟般地逆轉了。這麼大體量的硬件企業在大幅下滑之後還能夠快速逆轉,甚至再次大幅增長,這在全球的商業領域也是絕無僅有的。

關於小米之前的快速增長和這一年奇蹟般的逆轉,流傳着很多解讀版本。我也有一個解讀,而我的關鍵詞就是:“效率”。

雷軍說過:“互聯網思維裏最關鍵的是兩個點:第一是用戶體驗,第二是效率。”他還說過:“小米真正的護城河就是效率,而小米真正要做的就是效率革命。”

與小米競爭的其他手機廠商,認爲小米是在比拼產品,其實小米在比拼效率。

2010年,雷軍帶着十幾個人,拿着3000萬人民幣開始創業。3000萬是什麼概念?就是500萬美元,比今天的絕大多數創業者拿到的錢都要少很多。

他們最先搭起的是小米社區,聚集了一批手機的發燒友,然後在社區以互動的方式做出了MIUI操作系統。這個過程的主導者是黎萬強,他出過一本現象級的書叫《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

在這本書裏,他很詳細地介紹了他們怎麼每個星期都迭代一版系統,強制性地每週發新版。

每個版本如果採納了哪個網友的意見,就會專門跟這個網友講:“你上次提的意見,我們新版已經改掉了”。這個網友就超有參與感,於是就有了第一批鐵粉。

對於這批人來講,MIUI是他們一起做的,小米是他們一起做的,因此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在MIUI發佈之後,小米繼續採用它的參與感大法,推出了小米手機、小米網電商。

我的解讀是“個人效率”,小米對“個人效率”做了哪些事情呢?

用雷軍自己的話來講:

  • 一方面,互聯網把人數字化了,把每個人的工作成果全都數字化了。 所以每個人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數字,數字自然會對人產生壓力。員工每天一看自己的數字,就得給自己一個判斷。
  • 另一方面,小米打造了一個全員面對用戶的組織結構,接受來自用戶的壓力。這個裏面的差別在於,你讓員工修改一個東西,兩個人是要相互說服的。如果你要拿領導的權威去壓他,他可能就會說那我改吧,但心裏不服氣。如果這個建議是來自用戶,用戶說不舒服,這個員工自己就默默改了,他加班也得改,而且心服口服。

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款手機。當時市場上有300多個手機品牌,每個品牌都有幾十款手機。

那個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All in——雷軍的極致》,爲什麼雷軍會有這麼大的勇氣,賭上他所有的一切?一次只推一款主力機型,而不是多做幾款手機,降低他的失敗概率?

這和他以效率爲核心的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

雷軍的評估是,很多公司的研發成本高,是因爲要開發將近100個型號的產品。小米是把幾乎所有的資源砸在一兩個型號上,用這一兩個型號賣到一個很大的規模。

比如,其他品牌做一款手機的研發經費是1000萬,我一年投10個億,做100款手機的研發,這樣就分擔了企業的風險。

小米是用1億人民幣來研發一款手機,單款小米手機的研發投入可能是同行業的10倍,但是總研發成本,小米卻是其他品牌的1/10。

所以在這個點上,小米也提升了效率。用這種方法,小米把自己的一個單點做到很強。

我們再回到2011年、2012年,用“點線面體”的戰略結構來看這件事情。

2011年到2012年這個時間節點,是一個三浪併發的時刻,智能手機大換代、消費升級、網紅電商的流量紅利。

產品的新需求、用戶的變化、流量的變化,這三個時代級的紅利一起撐起了小米手機。

我們盤點一下,除了小米之外其他手機品牌,這三大紅利,它們喫到了幾個?你會發現其他品牌最多吃了其一、其二,而只有小米這個“點”有三個快速張開的“面”共同給它賦能。

所以小米只用了三年時間,在三大紅利的共同推動下,做到了中國第一、全球前三。這個也很好地闡釋了,“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有多重要。

剛纔說的是小米的老故事,我更想談的是小米2017年的新故事——小米是怎麼逆轉的。

2017年,小米的逆轉靠的依然是效率。

2015年和2016年兩年是小米的負向週期。2017年初,甚至還有一個評論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在銷量下滑後還能夠成功逆轉,小米前途堪憂。”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手機行業的供應鏈是全球高度整合的,上游高度壟斷,技術迭代很快。所以一個手機的成功,需要一個價值網上的很多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但是當一個手機品牌進入下滑週期時,容易導致整個價值網都不看好你,也就意味着來自價值網的支持會減少,這勢必會加劇這家公司一步一步滑向深淵。

先不談小米怎麼逆轉,先來談談爲什麼vivo和OPPO這兩年勝出了,明面的原因至少包括兩條:

  • 第一,vivo和OPPO的用戶體驗很好, 它們的OS做得非常好。
  • 第二,它們用的是明星代言的流量模式,從電視上拿到了新流量。

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創京東》,做市場的同學應該看看,這個套路在那篇文章中討論過。

小米遇到的問題,首先就是流量不夠了,在這之前小米銷售純粹依靠互聯網流量、靠雷軍代言的單一模式,但後期乏力。

互聯網的戰爭就是產品和流量。你的產品夠不夠硬?你從哪裏拿流量?

OPPO和vivo顯然沒什麼互聯網思維的包袱,就是遵從生意的本質,哪有流量就去哪堵用戶。所以OPPO、vivo快速做了渠道下沉,沉到了中國六七級市場——縣和鎮的級別,在全國開了超過60萬家專賣店。

這個時間窗口,小米一心一意專注在線上,錯過了縣、鄉市場的線下換機潮。 這是兩家銷量拉開差距的一個本質原因。

從整個中國的商業格局來看,電商其實只佔商品零售總額的10%。到今天,其實90%的人還是在線下買東西,即使你拿到了線上100%的市場,但是在整個大市場裏,你也只有10%。

聯想的楊元慶、360的周鴻禕、小米的雷軍,都是中關村孕育的豪傑,怎麼可能認輸呢?

爲了和OPPO、vivo對決,小米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自己的渠道迅速擴張成了一張立體的網。

在這之前小米打的是互聯網思維,主要依靠小米官網,同時向京東、天貓這一類的主流電商供貨。 在這之後,它開始啓動了小米之家線下店,然後通過電商磨鍊出來的大數據,支持線下零售做高效率的決策。

目前,小米的線下零售做到了27萬的坪效(零售賣場每坪面積所產生的營業額),排在全球第二,並且小米還打算開1000個小米之家。

我想再說一個小米零售的創新——小米小店。

阿里也在做一個天貓小店,但是小米小店的特性是它有小米的供應鏈優勢。

小米之家是開在一、二、三級城市,而小米小店是隻開在縣和鎮這兩級,任何個人都可以申請做小米小店的店主。

  • 小米利用它的大數據來做審覈,比如這個人必須得這個縣和鎮的地理位置上生活,根據手機定位的活動區域可以做判斷。
  • 便捷的審覈後,小米小店就能快速集聚大量的店主,他們很容易就可以把店開起來。
  • 接着這些小米小店的店主,就用自己的模式來拓展流量。

產品的競爭其實就是產品加流量的競爭,小米利用了大量的個人流量,把它們變成小米小店來拓展流量。

你可以去趕集,可以有個自己的店,也可以擺個攤位支易拉寶。所有的貨都是小米統一郵寄給用戶。但是客服工作還是這個小米小店的店主來承擔,爲什麼?鄉里鄉親比較熟悉,解釋起來方便。

2017年8月,小米小店全國銷售量最高的人是一位鎮上的警察,他認識全鎮的人,所以大家找他很方便。

小米小店是在幾乎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用不到一年的時間開了20萬家。小米的計劃是開到100萬家。

這就是小米的策略,用非常快的速度開100萬個小米小店,以此來對壘OPPO、vivo的60萬家實體店。

爲什麼在我們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小米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開20萬家小米小店?

這靠的是小米長期積累的數據智能,也是小米長期運營的智能效率系統。

你會發現,雷軍打OPPO、vivo這仗和周鴻禕打瑞星方法有點像,都是在用整個“面”來打一個“點”。現在小米和當年的360有點像,都成爲了搭建一個三級火箭的模式。

小米的三級火箭模式是:

  • 1.一級火箭: 小米手機,也是頭部流量。我們都知道一級火箭是不掙錢的,所以小米手機的利潤極其低。
  • 2.二級火箭: 小米手機拉動的立體化零售渠道。
  • 3.三級火箭: 未來MIUI、小米雲等互聯網業務,才真正支撐起小米的利潤以及它的智能化未來。

當vivo、OPPO在跟小米拼手機的時候,小米卻在拼效率。 手機對於小米來講只是一級火箭,它的智能化未來,纔是真正的核心。

此外,雷軍還很擅於借勢,會持續引入其他的外部勢能來爲組織賦能。我們在講“點線面體”的時候說過,CEO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斷地尋求外部勢能爲你的組織賦能。

比如,小米和武漢成立200億的長江基金,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雷軍有200億來夯實小米業務,但卻沒有稀釋小米的股份,這是一個很高明的做法。

所以小米打OPPO和vivo的這一仗,我會賭小米贏。

OPPO和vivo當然是非常強悍的“點”,但是小米是用了幾個“面”,建立起了一個複雜的“體”來打這個“點”,並且幾個“面”彼此借力。這個戰術有非常強的週轉空間。

總結一下:

第一,小米打OPPO和vivo,看上去是手機的產品戰爭,但實際上背後是它們的效率之爭。

小米展現的至少是兩方面的效率:一個是小米組織裏個人的特殊效率;另外一個是小米系統性地搭建了智能效率。

第二,當你決定要做一個產品,準備搭建自己的系統能力時,你先問自己一句“我應該從哪個點來建立我係統性的效率優勢?” 因爲沒有效率優勢,這個系統是一個沒有競爭力的系統。

再次強調,企業的存在就是社會效率分工的產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企業是效率分工的產物,那麼你所在的企業的護城河在哪?你覺得它在哪個方面的效率比別人做得更好?

<<< 得到 產品思維 學習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