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22】做人的学问只在喜怒哀乐上

 【36】

朱熹:“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

朱熹这句话讲的实际就是格物致知。解剖事物,把事物内部的道理搞得十分精确而有条理,然后再把各个事物的道理综合在一起,就能涵盖所有的事物。

王阳明认为这是不可能穷尽的。而且天理是不可能分析的,既然不能分析,当然也不可能进行综合。先古圣人说“惟精惟一”才是把天理说到位了。

【37】

王阳明: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存,在也,省也,察也。养,育也,长也。存养,去除人欲,由“人心”而“道心”。

省察和存养是一个意思。遇到事情,如何应对处理使合乎天理,致良知,就是省察的功夫;没有事情的时候,静心反省、体察,就是存养的功夫。

【38】

阳明心学是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心学又称陆王心学。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自号存斋,晚年在江西象山书院讲学,世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提出,做学问应该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

王阳明解释道,世间除了人情事变,没有其他事情。喜怒哀乐就是人情,从视、听、言、动到贫富、贵贱、祸福、生死等就是事变。

王阳明所说的人情其实就是六志、六情,事变就是人生的际遇、经历,同时体现为好、恶、喜、怒、哀、乐。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就是人欲,内心没有人欲干扰的本体即天性,天性即天理,《中庸》谓之“中”。人欲符合天理,谓之“和”。所以人情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就是尽性知天了。

简言之,做人的学问只要在喜怒哀乐上下功夫就可以了,儒家向来注重修身养性就是这个道理,孟子强调修心,荀子强调修身以礼,心学则强调事上练。

王阳明认为,人情达到中和的境界(“致中和”),喜怒哀乐必须发乎中,合乎理,就是说必须诚意,身诚,而不是装腔作势做给他人看的,人前人后两个样子那是虚伪,这就是慎独的功夫,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君子也必须谨言慎行,一举一动不违背天理,致良知在一切日常实践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