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你变得虚弱,你读书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一件最美好的事。我们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养分,从书中领略知识的伟大魅力。读书,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让我们的内心世界丰盈,为什么说读书会让人变得虚弱呢?魏老师在《高手教师》里说;文字或者理论,与真正的经验之间,还隔着千山万水,这并非宣扬读书无用论,恰恰相反,读书非常有用,十分经济。问题在于,书籍是用来烛照实践的,但有时候又会在文字的光芒中迷失,如同飞蛾扑火。

我们在书中获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要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把理论知识赋予具体化。学以致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就有那种纸上谈兵的例子。“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往往形容的是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张扬,少开口讲道理,多动手做事情。赵括书本上的内容倒是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没有实际的经验,所以一遇到需要实际操作的情况,他就立刻没有了方向,成了一个无知苍蝇。

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说过,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确实,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只是空谈理论,空讲方法,高谈阔论。只有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好事情,这样学到的知识才真正发挥了效用。做事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注重实践经验,只会空谈理论,“纸上谈兵”那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

记得那是我在山区代课的时候,晚上闲来无事,我就喜欢写日记,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去学校后面散步,看到校长家的菜园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尤其是那丝瓜,结得特别多,一条条地就像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子。我脑海里就冒出要写一篇《种菜的乐趣》这样的文章,说干就干,我坐在房间里凭空想像,要怎样种菜,其实我根本没种过菜,茄子本来是在夏季种植的,我却写成了冬天,辣椒是在3-4月种的,我却说8-9月,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季节要种什么菜,就张冠李戴地乱写一通,这样的文章让人看了就不真实,如果是真正去体验过种菜,来写这篇文章的话,那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谈写作,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有一种读书人,热衷于在词语的丛林中漂浮,他们读了几本书,理论水平很强,空谈大道理,说话时喜欢咬文嚼字,故作高深。但是自己教室里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这类人的教育教学表现得十分糟糕,他们的理论没有与实践相通,只是知道了许多概念,在词语的丛林中迷失了自己。有些所谓的专家,大谈教育教学,思想站位很高,真正让他们来上课,却是干啥啥不会,就好似叶公好龙,只是喜欢画龙,好像自己见过很多龙一样,在别人眼中俨然是龙的朋友,一旦真正的龙来了,他又十分害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但书要怎样读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果?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话,那看再多的书都没有用。书要啃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批注,一边摘抄,认真聆听书里的经典,与书籍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要深入地阅读,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李镇西老师说过,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读写思行”,只有做到这“四不”,才算真正的读书,书籍才能真正地丰盈你的思想,引领你不断向上成长。

我们的教育,就是灌输了太多缺乏生命力的知识,老师一味地把知识往学生头脑里输送,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理解知识,时间一久,知识也遗忘了。我们要遵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倡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去,去自然界探寻知识的奥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让知识在课堂上活起来,在生活中活起来,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活起来。

没有在生活中去践行阅读的知识,没有在失败和挫折中去增长阅读经验和勇气,那你就是一个虚弱的读书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