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现实问题要遵循流程,解决心理问题同样要遵循这个流程!

科学解决现实问题有个三部曲流程,比如家里停水了,会先确认问题是停水,原因排除小区故障问题而是自家停水,需要缴纳水费了,之后抓紧缴费即可。

这就是三个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也是科学解决问题的三个基本流程。

遇到类似上面那样的现实问题,我们都可以按照流程来处理,这也是麦肯锡公司提出的“空雨伞”解决问题法,先确定问题是什么(天空),再关注原因为什么(下雨),最后提出对策(雨伞)。

在处理心理困惑问题时候,同样要遵循这个科学流程,而且更加要强调和重视,原因在于:

一是急不择路找对策。心理问题会直接引起强烈负性情绪反应,这是非常痛苦的,为此会聚焦于缓解问题,也就是急切寻求怎么办,而忘记或者忽视最基本的是什么,而对于原因寻找也会陷入机械思维误区,把相关性当做因果性。

二是忽视有效抱佛脚。心理问题形成一定是长期导致,有着消极的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图式,这个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化,给个对策方式不难,难得是有效,这就要关注有效性。

因此,处理心理问题不能着急,需要“慢半拍”,问题是多年形成的,处理起来自然也不能一蹴而就,类似老百姓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基本原则就是这句话,“先判断再应对”!

类似说法很多,如先定性再定量,先战略再战术,先诊断再治疗,先理性再处理,先搞明白是什么再去考虑怎么办。

举例说明,我们手上扎了根刺,自己处理直接拔出来,或者针挑出来就行,可要是去了医院,人家医生会先检查,再给你消毒,然后再拔刺。

治疗感冒更是如此。妈妈看到孩子感冒了,告诉孩子多喝水多睡觉吃点感冒药就行,可是医生治疗,一定会先给做检查,进行症状病因判断,最后给出的建议可能一个样,还是“多喝水多睡觉吃点感冒药就行”,但是人家流程更加科学规范。

心里咨询一定意义上也是心理医生的范畴,也要遵循这个基本流程,即先诊断再治疗,不能像一般人直接给出建议,原因除了不科学,还有就是一定无效。

道理很简单,如果一般的建议有效果,就不需要专业人士了,反过来说,那就要按照流程来做。

举个心理问题例子。

有个高中生前来咨询,问题表现是内向,家长给出的方法是强制住校,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锻炼了。

家长给出的问题对策对不对,不能说不对,可是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是无效的,因为导致更加严重问题前来求助,即同学关系不良,这就好比学游泳,直接扔进水里,有人马上学会,有人恐惧症了。

如果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处理,那就要遵循现状、原因、对策三部曲,按照认知模式“事情——想法——反应”这个思路,逐步解决不良想法和信念,循序渐进急不得。

比如处理功能不良的核心信念,遵循步骤包括对图式(核心信念)的这六步,“假设、识别、确认、教育、更新、矫正”,这个流程要坚持,才会富有效率,否则就是欲速而不达。

因此,遇到那些急切询问怎么办的来访者,我们可以问一句,“您需要回答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前者只能给个无效答案,后者则需要遵循解决流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