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精神獨處和情感屏蔽還是有區別的

最近遇見一段關係,是不近不遠不黏糊,好像是成年人之間的各自獨立。


但稍微一覺察就知道能量是不對的,沒有能量流動,它是被屏蔽掉的。


我不知道對方經歷過什麼,在互動過程中始終讓人覺得隔着一層透明的障礙。


對方不想出來,也不想讓你過去。


比如互動,對方主動發起的交流,會相對正常的聊幾句。


如果是我發起的交流,無一例外給我的感覺是,在忙,在忙,不想說話。


我絲毫不懷疑自己的直覺感受。


心理學中,有一種嬰兒期的母嬰互動模式就是這種。


母親不是因爲嬰兒笑了哭了做出反應,而是嬰兒要配合母親發起的行爲。簡單說,就是嬰兒只是母親的玩具。


正常的互動是,嬰兒哭了笑了,母親看見嬰兒然後滿足嬰兒的需求,形成情感共振。


嬰兒逐漸從這種良性互動中,從全能自戀期逐漸發展出穩定的自我。


但這種母親是行爲的發起者,嬰兒要符合母親的需要,我逗你,你要笑。


其實嬰兒只是個工具人,母親從沒有真正看見孩子,在這種互動中,嬰兒的發展是“假自我”。


長大以後的親密關係也會是這種互動模式。對方只需要配合我發起的行爲。


是很難“看到”對方的情感需求,或者主動屏蔽不迴應,無法獲得真實的親密關係。


因爲長期的互動模式是“假自我”,是圍着媽媽轉,比如宅男躲着女性的本質是再也不想“圍着媽媽轉”。


最近一個案主也是類似的情況。然後我對自己也梳理了一遍。


當初死活脫離婚姻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情感屏蔽。對方根本聽不見,看不見我發出的情感需求。在這樣的關係裏真的太難受了。


無論我多麼明確的告訴對方,我需要陪伴,沒有用的。對方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不流動的關係是冷的,不滋養的,直白的說是傷人的。


那我童年時期爸爸就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我的存在只是爲了滿足他的全能自戀。


我所有的行動都必須要嚴格服從他的意願。各種TMD禮教標準、各種必須要。


我,是被忽略的。


所以,在親密關係中,我呈現的模式是:喂,你看看我啊,快看見真實的我啊,快愛我吧…


而對方,基本扮演了父親那個角色。


好在,我的成長中還有個正常的媽,給到我很多自由,所以能敏感的意識到一些東西它不正常。


真正獨立完整的獨處跟類似情感逃避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看似都是喜歡一個人待着,完整的獨處內心沒有劇情,是互動很好,不互動也很好。


對方發出信號,能正向迴應。比如我在忙着,等一下回復。或者,我現在不想說話,想自己待一會兒。


這種迴應是不會傷人的,對方知道這不是自己造成的。


情感屏蔽,是無視忽略對方的信號,容易讓對方覺得:我不該有情感需求,我不該打擾對方,這是可恥的……


婚姻中很多女性就是這樣被逼瘋的。


如果對方沒有自己要走出來的意願,那也只能遠離類似不滋養的關係。


最後要說的是,每個人的長大都很艱難,每個人都帶着原生家庭的創傷,不評判,只梳理。


不斷成長自己,讓自己有識別分辨的能力,讓自己有面對和走出來的勇氣,這就夠了。


祝你也祝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