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書札記(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日常上班的大樓外面有一個小小的人工湖,午間飯後散步路過時,總能看到湖面有魚兒在水中嬉戲,它們在水中游弋的姿態,悠悠從容,讓人不禁短暫逗留,好似魚兒的悠然映射到了自己的身上,在觀賞中,人的心境也隨之發生了明顯變化。

   《莊子·秋水》中的《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一節中曾經有一段是惠子跟莊子兩人關於人是否可以知魚之樂的辯論,原文是這樣描述的: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我們不是魚,又怎能知道魚的快樂呢?我們看到魚在水中悠遊,那種輕靈的姿態,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觀看的時候,我們都能從內心深處感到些許變化,心開始放鬆,繼而柔軟,感到舒服,這種舒服又何嘗不是一種快樂?在這種心境的變化中,魚兒只是憑藉那美麗輕靈的姿態,便喚醒了我們的感知力,我們能從這種觀賞中感知到快樂,我們雖然不是魚本身,但是我們確確實實感知到了快樂,而這種快樂正是魚帶給我們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知道了魚兒的快樂,魚之樂,並非是魚作爲主體感受到的快樂,而是人作爲主體感受到的魚的快樂。

同人非魚而能知魚之樂一樣,我們人同樣能被草木、山川等自然萬物所觸動,萬物無情而人有情,人的感知力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各種情感則多由外部事物所觸發。我們從山川的巍峨挺拔、江海的波瀾壯闊中感受到豁達,人心通過與山川、江海鏈接,而開闊起來,可以說人通過萬物,由下而上的感知到高於物的某種精神。

正如中國古人眼中的四君子“梅、蘭、竹、菊”象徵着“傲、幽、堅、淡”的四種品質,我們古人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負載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從而使花草石脫離或拓展了原有的意義,而成爲人格的象徵與隱喻。人非魚而能知魚之樂,是魚輕靈的姿態,喚醒了人心中快樂的情感,從而負載了觀魚之人此刻的心情,是魚之樂脫離和拓展了原有的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