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書札記(三)——對天下、國、家、身的理解

《孟子》中“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義理理念同《大學》、《中庸》等的儒家經典思想一脈相承,表達的是一種家國天下的社會理念,其中人爲核心,自我和天下是最重要的兩極,而打通自我與天下最重要的一環在於“修身”。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表達的是一種家國天下的社會理念,是一種以自我爲核心的社會連續體,家國天下的主體和出發點是人,核心也是人。家國與天下,好比肉身與靈魂的關係,“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價值,“國”確切而言指的是具體的王朝或者政治制度,“天下”所代表的最高價值要在人間實現,必須通過國家的制度肉身來實現,這些制度是將倫理與政治合爲一體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風俗組成,由此,天下價值不遠人,就在人間的禮法秩序與日常生活之中。

在家國天下這一連續體中,家國是中介物,最重要的是自我和天下這兩極。天下在古代中國的兩層含義:一是普遍的宇宙價值秩序,是宇宙之最高之價值,也是人類社會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個含義是從小康到大同的禮治,是人類社會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個天下,作爲價值體等同於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經過家國的中介,自我便可與其溝通。後一個天下,乃是現實世界中的文化倫理秩序,個人若要與天下打通,必須經過“齊家治國”,才能達致“平天下”,家國成爲從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

而個人如何與天下打通,可以回到《大學》中的“三綱八目”種一探究竟,其中“三綱領”是指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八條目”的前四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對應的是個人層面的,是“內聖之事”,是個人的德性修爲,而後三條“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應的是個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是“外王之事”,涉及在政治實踐中施行王道,第五條“修身”這一條,就是聯通內聖及外王的樞紐,在“八條目”中屬於核心一條。

在個人與天下打通的這一環,不管需不需要家國作爲這一中介,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也在於“修身”,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加強個人的德性修爲,體認最高的宇宙價值秩序,保存人類社會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做好“內聖之事”。再由內而外、由己及人,以此爲出發點,將這種價值秩序外化到具體的政治制度中,構建人與社會的規章典範,使得家國天下這一連續體更加的和諧統一,以此達“外事之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