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之思

 最近在學的《阿德勒心理學》《非暴力溝通》裏都有提到比較,比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真的是太常見了,比較是引起焦慮的最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在育兒過程中,比較更是無所不在,學校中一個班的同學,相同的老師,環境,再加上考試,比較就變的非常正常,這種看似正常的比較會蔓延開來,從而延伸到全方位的競爭比較,個子高矮,樂器學習等等。正是這些無所不在的比較,構成了各種各樣的內卷文化,讓學生和家長都苦不堪言。成人世界中也是一樣,比較心理是我們讓自己生活過的悲慘的思維方式,是構成我們不幸福的最大因素。

1 比較會花費較多的心理時間,從而減少對自己事情的關注時間

比較是需要花費時間的,之前總是說那些退休在一起聊天的老太太,總是喜歡說東家長西家短的,其實那就是在進行比較,這就是沒什麼自己的事情幹,沒什麼自己的內心追求,因此就從這些議論和評論中去獲得一點點的存在感。比較就需要去了解別人,那就是需要花時間,而那些忙於豐富自己的人是無暇顧及這些事情的,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關注別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多關注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成長的人,是會較少去和別人進行比較的。

2 朋友之間的比較會拉遠距離,從而很難建立深度的友誼

比較的確會疏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比較,就會有你強她弱,你弱她強,無論哪種就都不是平等的連接關係,而是縱向的上下關係,因此比較會讓良好的關係變的疏遠。因此擁有比較思維的人,是很難有真正交心的朋友和知己的。因此我覺得這句話很對:如果你想讓你的生活便的悲慘,那你就去做比較。良好的關係是平等,尊重,是理解和支持。我也時常困惑社交的意義,當然不是工作中正常的合作,而是好友這種社交,人的一生中到底需要三五知己是爲什麼?是基於哪種需要?是基於自我被理解的需要,還是他者貢獻的需要?不去細究背後更多,人都能達成共識的一點是,人都有追求幸福人生的願望,而擁有三五好友,應該是幸福生活的組成部分。而比較就意味着疏離人際關係,便是此幸福生活的絆腳石,因此應該儘量剔除思維中的比較心理。

3 比較得到的更多是負面的感受,不管處於比較中的優勢方或者劣勢方

爲什麼說比較是悲慘生活的來源,因爲在比較中總讓你獲得負面情緒和感受,如果在比較中你是優勢的一方,你可能感到開心,覺得幸福,可是馬上就會擔心被超越,會擔心失去優勢,因此就會引發焦慮,而如果你是劣勢的一方,那自然就感到不開心了,甚至把自己的努力都全盤否定掉。在孩子養育上進行的比較,對孩子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危害的,孩子本來考了95分,家長感到很高興,但是一聽到班級裏有15個100,分,家長馬上就高興不起來了,可能還訓孩子幾句,忘記孩子自身的進步。這樣的事情說起來好像是笑話,可是生活中這樣的事情無處不在。幸福生活與否全然在於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而比較就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角度,總是給你帶來負面的情緒。

有人說比較有時也有好處啊,比較可以激起鬥志,讓人奮起直追,難道不好嗎?如果前進的動力需要來自於比較,需要來自於戰勝別人,那麼人生也會是悲慘的,因爲戰勝別人總是無止境,因此面臨的壓力無止境,而且身邊的人自然就都是競爭對手,更無從感受到團隊集體的溫暖和幸福,這樣的人生自然不會美好。

人生更多的應該是愛自己,自我接納,與社會做平等的連接,讓自己成爲社會中貢獻的一份子,感受自己的價值,從而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美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