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讀書筆記

最近一個月陸陸續續看了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包括《被討厭的勇氣》《獲得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前面兩本比較簡單,對話方式,和之前的《與神對話》一樣,比較容易理解,因此很容易就看完了。看的不過癮,於是又買了後面這一本,它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合集,包含了自卑與超越,理解人性,兒童教育心理學等內容,寫的就比較詳細,需要寫耐心才能讀下去。我花了不少的時間,讀讀想想,看不下去就放着,想看了再看,總體覺得很有收穫,改變了我的很多認知。

其實之前就聽過《被討厭的勇氣》,還寫過一篇聽書筆記,是關於自我接納的一點感想,現在回頭看看,只能說當時瞭解的太少。而這次算是比較完整的接觸,但也限於是在瞭解階段,《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說要花年齡的一半的時間去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按照這個說法我需要花上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學會它,可見我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僅僅只是瞭解了它而已。我想作者之所以這麼說,因爲年齡越大,你的三觀越固定,你想要改變它,就越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他所說的學會,就是能夠真正在生活中踐行阿德勒的思想,這種改變估計的確需要年齡的一半的時間。因爲這些年我也看過不少書,聽過不少書,聽完看完的時候也覺得特別好,也覺得可以改變自己,但是很容易就忘記了,沒有較長時間的實踐就扔之腦後了,大部分時候日子該怎麼過還怎麼過,行爲方式並沒有什麼改變。因此我想任何一種思想的踐行,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知道和做到,還差着一個太空的距離。

阿德勒是偉大的思想家,他的心理學理論邏輯嚴明,自成體系,包含各個方面,是非常完整的心理學理論,與弗洛伊德,榮格一起並稱爲心理學三大巨頭,他的個體主義心理學影響深遠,對後續的很多心理學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在這樣的大師面前,我們偶爾聽到的一些心理學課或者一些當下的心理學書籍就顯得那麼碎片而渺小,不成體系。大師的思想是我們學習的寶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值得不斷揣摩。

這裏我只是先說說阿德勒思想的這幾點:自我接納,他人信賴,他者貢獻。這是我最近時常琢磨的幾點。因爲人生意義的話題總是時常困擾着我,所以但凡對這個話題有深入思考的思想我都願意去學習,對比與思考。看完阿德里心理學,雖然我現在還有諸多疑問,但這三點始終就如懸在頭上的燈一下,起到線索的作用,把阿德勒的思想串起來。自我接納,不做比較,不做評論,課題分離,做好自己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情,這幾句話,每一句話都值得去反覆思考和實踐,就已經是值得化30年時間了,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礎,精髓。這和《當下的力量》,《四個約定》裏的思想都有交叉,只是從不同側面去解讀如何做自己,爲什麼人生就是做自己。

不做比較,不做評論,自我接納,有了這一點,你就有了獲得幸福的可能,實踐下去你就一定可以獲得幸福,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自己認爲有就可以有。這麼說你可能覺得是在自欺欺人,阿Q精神了,其實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納,的確可以讓自己獲得幸福。我最近就有過幾次實踐,因爲愛人的一些想法和我的不同,不認同我,我就心情不好,甚至懊惱。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的事,我和自己生什麼氣呢,我爲什麼要因爲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生氣呢,這麼想的時候,自然就釋然了。今天早上的時候,剛醒來,就看到愛人也剛醒來就拿起手機在看,我第一反應就是不太高興,不過回神一想那是他的事啊,我需要關注好自己的事,給自己一個好心情,於是感覺到自己其實睡了一個好覺,神清氣爽,於是開心的起牀,準備早飯去了。課題分離是我們可以不斷實踐並獲得幸福的指南。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因爲別人的想法和做法而煩惱,從而沒有獲得幸福,認真的再去體會體會阿德里的邏輯,建議去讀讀《被討厭的勇氣》。

他人信賴,也是建立在自我接納,不做評價基礎上的,做好課題分離,纔可能做到他人信賴,也就是對他人的無條件信任,至於別人怎麼對待我那是別人的事。我也經常琢磨,爲什麼現實社會中這樣的人很少,總是對人懷有戒心,阿德勒的心理學會不會太理想化了,真正踐行阿德勒思想的人估計不適合在當下的社會中生存,的確我也時常有這樣的困惑,現實社會中,善與惡交叉混雜,身體的慾望無處不在,爲了生存繁衍,競爭無處不在。即便是工作中是信任,生活中信賴,也很難有人做到。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思想總是起到引領的作用,能夠時刻指導着生活,讓你朝這個方向去努力,而不至於失去了方向,我們可以在迷茫困惑的時候,想想阿德勒的他人信賴的思想。

他者貢獻這一點對我啓發挺大的,因爲我之前時常想着要關注自己,活出自己,過一個能自己說了算的人生,就總就會想着不斷去完善自己,包括去學習,去思考,去豐富自己,去體驗人生,可是有時候就覺得這樣下去好像太個體了一些,太自我了一些。而阿德勒的他者貢獻好似彌補了我的這個空缺,阿德勒的他者貢獻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說的奉獻,以犧牲自己爲代價,不是這樣的。而是以自我接納爲前提的,把對他人貢獻也作爲自己人生的一部分,這樣的自己,也是自己主動自願的一部分,在爲集體爲他人貢獻的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和意義,還是和他人無關,把他人貢獻也做成是自己的事。包括交友,工作,都是自己的事,自己願意去做的事,自己幸福人生的一塊版圖。這樣就把個體和集體平衡在一起,不是那種總是想索取,把自己和世界對立起來,總想獲得的以自我爲中心的思想,也不是那種爲了集體便需要犧牲個體的一切的思想。我覺得這樣蠻合理的,至少邏輯上很通順。

阿德勒的心理學還有很多其他的思想,包括自卑與超越,目的論等,思想的寶庫值得繼續探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