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和現實之爭

這個題目之前就冒出來了,因爲今年以來,看了不少劇,經常沉浸到電視劇中,不可自拔,對於虛擬和現實之間的切換,深有感觸。

虛擬世界中總是那麼美好,沒有問題,而現實世界總是那麼殘酷,一地雞毛。對比而來,誰不願意呆在虛擬世界而遠離現實世界呢。今年我經常看各種愛情劇,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總是那麼美好,總是那麼相愛,而現實中的完全就不一樣了。現在的社會,人們都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連接這互聯網這個虛擬世界,這個世界太包羅萬象了,想要什麼娛樂方式都有,想獲得什麼樣的刺激都有。隨時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個虛擬世界日益繁盛。現實世界中的人們日漸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好,都願意通過各種方式一頭躲進去不出來。

虛擬世界能給人的大腦各種各樣的刺激,也能帶來很多愉悅感,打遊戲,看劇,吐槽,追星,更有很多人是刷短視頻停不下來。於是,人們連接虛擬世界的時間越來越長。自然的,人們就會忽略了現實,在現實中的時間就會減少。我有時候在想,既然都是給大腦刺激,那麼現實和虛擬有什麼區別呢,人的一生總是在追求幸福感,而這種幸福感要是能夠從虛擬世界中獲得,那有什麼不可以呢。我們是否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虛擬世界中呢。我們在現實生活也是通過各種努力,去獲得成就感,價值感,認同感,如果這些感覺都可以從虛擬世界中不努力便可以獲得,也能給大腦這樣的感覺,那有什麼不可呢。我總是這麼反反覆覆的在腦子裏推演,辯論正反雙方的立場和論據。因爲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一定有其合理的一面,在這些需求基礎上往前走,或許轟轟烈烈的走向輝煌,也有可能走向一個錯誤的方向的,只是等歷史的洪流意識到時,已經錯出去很遠。所以說不清楚我們是走在輝煌還是毀滅的路上。我們需要自己進行辨識。

人人都有互聯網設備是當前社會中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人們都很喜歡,都願意一天到晚的拿着,一旦離手就覺得坐臥不安。這不分知識層次,不分貧富差距,部分年齡大小,放眼看去皆是如此,因此互聯網肯定有其合理的一面,一定是挖掘了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從而如此受歡迎。在虛擬世界中,人們可以在別人面前構建自己的理想的形象,美顏過的形象,理想的生活(旅行,美食,貼心的老公,爭氣的孩子等),極大的滿足了人們的虛榮心。在虛擬世界中,偷窺別人的生活,評價別人的人生,娛樂自己,都只需要付出極小的代價,我想都是滿足了人性中的一部分。

再來看看現實生活,焦慮和不安總是伴隨着,現實生活中要過的幸福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維護和愛人的關係,教育好孩子,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做爲一個成年人,長大時就已經是千瘡百孔。工作場所就更加顯得的殘酷,不努力就有可能失業,就有可能被淘汰,不計其數的加班也並不見得能夠換來滿意的工作成就感。同學聚會,親戚聚會總是充斥着比較,不明所以的嘲笑和暗示,都讓人感到不適。在沒有虛擬世界的人類社會中,人們已經接受了生活就是如此,生而爲人,只能往前努力,並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因此人們痛並快樂着,苦中作樂,體驗生活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

而虛擬世界的出現,就好像出現了另一個門,通向一個更加舒適的世界,很多人就都湧向了這個門,暫時逃避現實社會中的苦痛。但畢竟我們不能完全生活在虛擬世界中,我們的身體是現實的,身體的運行,身體的存在是現實的,我們還是需要滿足這個現實實體的需求的,我們還是需要養活自己,包括照顧自己的家庭,因此我們總是時不時的在做虛擬和現實的切換。就我之前經常躺在牀上刷劇的感受來看,我時常願意一直在那看,沉浸在男主和女主的美好愛情感受中,而不願意停下來回到現實中,洗衣服做飯,上班工作。在完成了必須要做的事情之後,就很希望回到那個沉浸狀態中,就好比那個虛擬的世界總是吸引着我,召喚着我。當然理智告訴我,我那事在沉迷,浪費時間而已,我更多應該做的是回到現實中來,解決當下的問題,有時間可以多讀書,多寫作,多積累。是的,主流的觀點皆是如此,可是就憑感受來說,不見得人們會認同這樣的觀點。

虛擬和現實之爭是不會結束的,我想會越來越多的引起人們的思考,反對的聲音很多,覺得人們在手機上浪費的時間越來越多,特別是覺得對孩子不好,可是放眼看去,技術和資本都在努力建設更加美好的虛擬世界,並沒有停下來的跡象,互聯網和手機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可是這樣的方便如果讓我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或許我們並不願意,但普普通通的人都是跟隨者社會往前的,個人也說了不算,即便我們不想要,我們也沒有辦法,因爲我們是社會中的人,我們不可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而社會的發展方向是否正確,那是整個羣體的選擇,而整個羣體的選擇在歷史上看也曾多次的走向極端,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而不自知。

我沒法做出什麼樣的斷言,這更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我只是根據自己的感受,做一點思考,像我這樣在沒有互聯網的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人,其實骨子裏對如今人們對互聯網對手機的着迷有天生的抗拒感,但即便如此,依然不斷的感受到虛擬世界的強大吸引力,而作爲互網聯環境中長大的00後,10後,或許就天生認爲這樣的生活方式是天經地義的,甚至他們眼中虛擬社會在生活中的比重認同遠超我們的想象。不過希望人們保持對這個話題的思考,保留第三方視角,隨着時代的變化,做適當的調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