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納瓦爾寶典》(3)

人人都想獲得幸福,但又不知道幸福是何物;我們時常感到快樂,但又覺得幸福遙不可及。

中央電視臺曾做了一次調查,詢問中國老百姓:“你幸福嗎?”得到的是一堆“神回答”。爲什麼?因爲我們不太知道幸福是什麼,很多人甚至無視幸福,也鄙視他人談論幸福。

那麼,到底什麼是幸福?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在《心流》中提出幸福就是一種心流狀態,在這種體驗下,人們投入忘我,甚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認爲幸福是一種選擇,“如果不愛了,那就去愛吧!”;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解釋爲接納生活“本該有的”的模樣,保持平和;彭凱平教授《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認爲幸福是一種追求積極目標,勤於創造的快樂。《高效休息法》、《正面的奇蹟》、《當下的力量》則認爲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在《納瓦爾寶典》中,納瓦爾認爲幸福是一種可以依靠後天努力習得的技能,就好比我們通過鍛鍊來強健體魄,通過喫飯來攝取營養一樣。這個觀點,我認爲與《終身成長》不謀而合。

既然是可以學習的技能,就必然擁有學習方法和技巧。一言以蔽之,養成好的習慣。

好的習慣包含五個層面,借用彭凱平教授的“五施”來概括,分別是:

1、言施

言出必行

減少評判

2、身施

身體健康

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

選擇5個正確的人做朋友

參與正和遊戲而不是零和遊戲

3、眼施

發現美的眼睛

4、顏施

時常面帶微笑

5、心施

正向思考

減少祕密

學習洞察冥想,弄清楚思維的運轉

要養成好的習慣,我們要如何做呢?

很簡單,只要簡單的四步驟,明白要什麼(what),明白怎麼做(How),將計劃廣而告之,知行合一

這裏讓我想到了被譽爲“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國藩,17歲開始煙不離手,21歲進入“連斌書院“後,因抽菸受到“院長”的痛斥,遂立志戒菸。堅持2個月後,受不了周邊煙友的誘惑,終告破戒,第一次戒菸失敗;總結失敗教訓的曾國藩,爲了改善戒菸環境,隨後轉學到“嶽麓書院”,並且銷燬煙具,立flag,寫信找見證人...奈何人生常有得意失意時,唯抽菸以自慰,第二次戒菸失敗;31歲的曾國藩開始學習“靜功”,32歲的一天夜裏,獨自一人,銷燬煙具和菸葉,寫下《日課十二條》:1主敬(心不亂)、2靜坐(每日半小時)、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粘戀)、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5讀史(廿三史)、6每日反省(寫日記)、7寫詩文(專業課)、8謹言(戒多言)、9養氣(浩然正氣)、10保身(節慾節勞節飲食)、11練字(筆墨應酬做練字對待)、12夜不出門。他用12條軍規替代了戒菸這件事,將“自省”融入日常生活,變成一種生活習慣,最終實現人生(自省)境界的超越和昇華,並其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就半聖之資!

納瓦爾也制定了四條價值觀,分別是:1、做真實的自己2、採用複利思維生活和交友3、贊同平級關係,而不是等級關係4、不用憤怒的態度面對人和事。

最後想借用納瓦爾的話來結束“健康、愛和使命,以此爲序,其他的都不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