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出身的劉知遠爲什麼會建立後漢還流傳不少文學戲劇故事?

我看中國歷史之六四:五代篇後漢北漢

 

  沙陀出身的劉知遠爲什麼會建立後漢還流傳不少文學戲劇故事?


                    文  和運超


       在後晉出帝石重貴被契丹遼軍俘虜北上後,位於河東太原的後晉重臣劉知遠趁機自立。他以自己的劉姓爲宗,在河東地區重建了一個漢朝,這已經是歷史上的第六個漢朝,前面幾個分別是劉邦的前漢、劉秀的後漢、劉備的蜀漢、劉淵的匈奴漢,李雄的氐羌成漢。其中,劉淵建立的漢雖然時間較短,其性質、地域與劉知遠還蠻相似,劉淵其實是漢地河朔一帶長大的匈奴人,原本是東漢時期遷居內地的。劉知遠是同後唐、後晉那些前輩一樣的沙陀部出身,都是邊疆地區的蕃將。此外,也都在河東地區建立勢力。

       《新舊五代史》關於劉知遠本紀部分都開宗明義寫他是沙陀人,應該沒有值得懷疑的,不過,令人不解的是爲什麼他們家族的漢姓會是劉?河朔地區沙陀勢力主體是唐朝賜姓而來的李氏家族,然後就是各種歸順投靠的外族蕃將,以西域昭武九姓爲主,後來也有同樣浪跡在河朔的吐渾部,還有不少內地漢人。



但劉姓可說是一個普通的、分佈廣泛的漢姓,但也可以說在中原歷史上很出名的漢姓。尤其河東地區早年有漢文帝劉恆曾經分封在代州,然後有匈奴的劉豹、劉淵家族在中原生活而改宗劉姓。劉知遠的祖上如果是遷居漢地,是否同樣是沿襲了劉豹、劉淵家族的這一傳統,作爲仰慕這些古人的遺風,只能作爲一種純粹八卦的推想了。因爲劉知遠家族的真實來歷,爲什麼會是姓劉,其實是非常模糊不清的。

       我們只知道劉知遠出身非常貧寒,雖然長大以後從軍作戰勇猛,但起初好像身體也並不算硬朗結實,正爲了想擺脫家境困難,選擇投身李嗣源帳下當一個普通軍卒。劉知遠比石敬瑭只小三歲,靠着一番努力拼殺才混出來。據說他曾經救過石敬瑭性命,然後被收爲部下侍衛將校,逐漸獲得提升。等到石敬瑭坐鎮太原時,劉知遠已經是馬步軍都指揮使。

關於劉知遠早年的際遇,作爲一個歷史人物恐怕並不太知名。哪怕就在五代十國這一階段,劉知遠和後漢肯定也要算知名度墊底的,偏偏以他爲原型的文藝作品卻蠻出名。換句話說,作爲一個文學形象,恐怕劉知遠比歷史上的劉知遠名氣大多了,從宋代平話、金代諸宮調到元明的傳奇戲劇,用今天的話說,劉知遠應該算一個熱門IP了。

在文藝作品中,塑造了劉知遠早年極其潦倒的生活,在流浪途中被一家財主李文奎收留,充當幫工。李文奎因偶然見劉知遠睡覺時有大蛇穿其七竅,斷定日後必然大貴,就將女兒李三娘嫁他。李文奎死後,劉知遠不堪妻兄李洪一夫婦的欺侮,被迫離家從軍,靠着一番打拼又入贅大帥府,享受高官厚祿。而三娘受盡兄嫂折磨,在磨坊中產下一子,送至劉知遠處撫養。十五年後因兒子追獵白兔,才與生母相逢,終於懲處李洪一,全家團圓。

 其實今天來看,古代類似這種人物發跡故事很有一些套路,比如類似的像唐代薛仁貴,之後宋代趙匡胤等。尤其劉知遠的故事誕生在宋元階段,面向普通老百姓,走的就是通俗路線,稍帶一些大快人心的傳奇元素,距離真實的人物生平,一般都比較遠。劉知遠早期事蹟非常稀少,自然給改編虛構提供很多餘地。他本來是一個活動在北方的歷史人物,但作爲文藝作品,不論平話、諸宮調還是南戲,之所以聚焦劉知遠,核心都在他重建的是漢朝這一賦予特殊含義的形象。諸宮調是產生在金代,而南戲是在元代,尤其《劉知遠白兔記》並不是北方流傳的雜劇,而是南方江南地區的南戲,更表明這個故事其實有很特殊的受衆。

其實真實的劉知遠作爲石敬瑭的心腹,一開始顯山露水還是體現在關鍵的借盟契丹一事上。劉知遠也是積極推動者之一,但史書也刻意點出他反對約爲父子和出讓十六州。感覺劉知遠確實希望契丹能作爲扶持石敬瑭的,相對公平一點的給力盟友。就算有點忍辱負重也只是“稱臣”,哪怕另外再給點財富都沒問題,但反對獻出土地,尤其還一股腦獻出十幾州,史書稱他的看法是“後患無窮”。

      不過,當時劉知遠就只能言盡於此,他是受到石敬瑭信任的屬下,還不能過於激烈的表露內心的情緒。最終在石敬瑭、桑維翰等人接納契丹的時候,石敬瑭當了臣屬契丹的後晉之主,劉知遠反而也沒有像其他一些地方將領那樣反應過激,乃至於起兵對抗。史書唯一指出劉知遠暴露的問題就是,石敬瑭給他加封同平章事,這是一個待遇上相當於宰相的附加頭銜,可他似乎嫌不夠,一度裝病賴在家裏消極怠工。

筆者一再指出,當時的五代,每一個建立之初都危機四伏。石敬瑭遭人議論批評,形勢更加嚴峻,爲了安撫劉知遠,就給他北京留守兼河東節度使的尊貴職務,劉知遠立刻就高興赴任了,也就是到了太原坐鎮一方。再次可以反證,劉知遠曾經公開表達了不同意見,事後對石敬瑭還表現服從,他的確是石敬瑭很信任的心腹。但等劉知遠到地方久了,其實也羽翼漸漸豐滿,也開始爲自己前途謀劃。

      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病死,石重貴即位,劉知遠升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當時已經算是核心親貴。石重貴繼位之後想對契丹進行反抗,這倒是符合劉知遠心中意願的,所以很積極的也在河東邊地策應抗衡,還附帶討伐了依附契丹的吐谷渾部落白承福等人共四五百人。這對劉知遠來說是一箭雙鵰,他打敗契丹,討伐吐谷渾,開始把河東視爲自己的根基,所以表現非常賣力。同時他又給石重貴顯示聽從詔命,服從新君的忠義形象,對他沒有絲毫猜疑。

可是第一輪反抗過後,劉知遠就開始觀望。當然契丹方面原本也把打擊後晉的重心放在河南地面,結果後晉方面接連出錯,短短兩年後,石重貴就被契丹俘虜。契丹耶律德光進入東京汴梁,具辦漢族的禮制衣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改名爲大遼,大赦天下,稱年號爲會同十年。劉知遠自知依靠河東的力量不敵契丹,一度遣牙將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詔令褒揚嘉獎,稱劉知遠爲兒子,並賜給一根木拐。根據《新五代史》記錄,王峻回到太原告知劉知遠,契丹進入中原不會長久,劉知遠便開始圖謀自立。

      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與文武將吏等,認爲中原已經沒有正式的主人,劉知遠的威望隆盛,便寫信勸他趁機上位。劉知遠當然滿心歡喜,起初還謙虛禮讓,此後衆官三次上書,諸軍將吏、貴臣耆老一個接一個地陳請,劉知遠走完過場,就把握時機在太原建立後漢。

劉知遠當然立刻放棄“開運”這個十足倒黴,一點也不走運的年號,反而延用石敬瑭的天福,稱當年爲天福十二年。其實主要是爲了表明他是正常延續石氏基業。不過,劉知遠爲籠絡中原人心,刻意下詔禁止爲契丹括取錢帛,而且專門慰勞保衛地方和武裝抗遼的百姓,包括留在中原諸道的契丹士卒捉住一律處死等等。於是,之前本來轉投契丹的一些後晉舊臣紛紛前來歸附後漢,而契丹將士在中原百姓頑強抗擊下基本退出中原。這年六月,劉知遠風風光光進入開封並遷都,爲自己改名爲暠,改天福十三年爲乾祐元年,大赦天下。

     劉知遠其實少年貧寒落魄,中年在軍中打拼,同樣依靠結交了一些人才才爲自己掙得出人頭地的機會。這次能夠順利上位,延續中原社稷,主要是心腹郭威提出“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爲先鋒,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拿下洛陽和汴京。

劉知遠穩定兩座重鎮的局勢後,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鎮歸德(今河南商丘南),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進行對調。之前論述後晉時提過杜重威,也是一個後晉比較得力的舊臣,爲人跋扈,主要他與石敬瑭有姻親關係,是他的妹夫。在石重貴被俘虜帶去北方時,杜重威已經迫於形勢投降過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本來對他還是滿意,所以讓他坐鎮魏州這一要害之地。憑藉他的親貴身份,杜重威滿以爲契丹會對他大力扶持,甚至將來也延續機會當兒皇帝。

怎知天下大變,契丹會狼狽撤退,連皇帝也死在中原。反而過去關係非常不好的劉知遠趁機上位,杜重威當然不滿,對劉知遠的命令完全不搭理。史書指二人一向有舊怨,但是究竟是什麼恩怨卻不清不楚。後人當然已經難以弄清真相,筆者推斷,劉知遠出身比較低微,是靠軍中資歷打拼起家,而杜重威是靠攀親爬上來,二人互相都有些看不起對方。尤其後晉建立後,前面提過,一開始石敬瑭爲照顧這些心腹,都給與厚待。劉知遠升同平章事享受宰相待遇,而杜重威安排爲副手,實際頗有互相制衡的意思。

劉知遠可能因此加深了對杜重威的敵意,一度甩手回家消極怠工,在家中發牢騷。石敬瑭當時也挺意外,經過另一位純文職出身的宰相趙瑩寬慰勸說,耐心安撫劉知遠才順利擺平。

但杜重威長期擔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比如對付範延光、安重榮,他都是主要統帥,所以更加助長跋扈的氣焰。最後抗擊契丹敗績他就投降,然後契丹對他並沒有追究,還以他的身份安排坐鎮魏州。

劉知遠雖然是對杜重威很不爽,但出於得到中原各地人心民望,其實對杜重威是有降服之意,但知道雙方恩怨很深,不打服是不可能成功,所以先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誓死守城,同時派兒子杜弘璲向駐守鎮州的契丹大將麻答求援,麻答派手下楊袞領一批遼軍救援,同時還知會幽州方面,讓指揮使張璉協同救援。漢軍日久無功,劉知遠親自來攻,死傷甚巨,確實知道魏州城池堅固,不易攻取,就遣人招降,許以不死。

此時魏州糧草漸漸耗盡,很多將士連夜翻城逃亡,人心士氣迅速渙散。這一年十一月下旬,杜重威決定投降,契丹的援軍已經在協助守城,劉知遠斬殺張璉,其餘遼軍就撤退了。劉知遠確實言而有信,沒有殺杜重威,還封爲檢校太師、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但杜重威在後漢確實是一個隱患,新君隱帝劉承祐繼位後還是被除掉)。


劉知遠隨後還採納皇后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括民財犒軍的慣例,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逐漸安定了中原各地人心。原本後漢局面也看着開始要好轉,可乾祐元年正月,劉知遠傷感長子劉承訓之亡,跟着也病重,沒多久就不行了,這一變故也就埋下後漢一朝依然短命的種子。

史書稱劉知遠的長子劉承訓相貌遠比劉知遠俊美多了(史書對劉知遠的相貌評價不好),爲人知書達禮,非常有賢明睿智的潛質,可惜年僅二十六歲就死了。劉知遠對這個優秀兒子的死非常難過悲傷,爲此一病不起,不得不託孤次子劉承祐給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等幾個心腹大臣,同時還擔憂杜重威此人反覆無常,建議幾個大臣事後可以設法除掉他。劉知遠實際只當了大半年皇帝,病故時不過五十四歲。

      劉承祐是乾祐元年二月初一登基,年僅十八歲,宰相蘇逢吉遵照劉知遠臨終囑咐,以哄騙覲見劉知遠的名義殺杜重威,幫劉承祐初步穩定龍椅。可年幼的劉承祐身邊何止杜重威呢?當時王章、楊邠也都很跋扈,楊邠是劉知遠很信任的心腹,他不是武將,而是一般小吏出身。據說家中和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租庸使孔謙有親戚關係,出道時就被安排到魏州做府吏,學習事務很快,然後被石敬瑭發掘到身邊。後來劉知遠和他親近,對他非常賞識,建立後漢就授樞密使,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然後擔任託孤的顧命大臣。

劉承祐繼位後,再給楊邠檢校太傅,相當於屬於大包大攬的親貴核心。除掉杜重威後,楊邠基本開始目中無人,與王章在劉承祐面前論事(王章是楊邠同鄉,屬於關係好的,也是託孤大臣之一),劉承祐說:“事行之後,不要使民衆有怨言!”楊邠突然說:“陛下不要多管,有臣在。”聽到的人嚇得戰怵。李太后的弟弟李業要求當宣徽使,劉承祐和李太后私下詢問楊邠,認爲不可。劉承祐想立自己所寵愛的妃子耿夫人爲後,楊邠又認爲不可,後來耿夫人去世,打算用皇后的禮節安葬,楊邠還是認爲不可。因得罪了李太后一家,劉承祐被李太后、舅父李業影響,認爲楊邠太過跋扈,所以也漸漸想要清除他。

問題的嚴重性遠遠超出一般想象,劉承祐不是想要清除單獨一個障礙,而是想把託孤大臣幾乎都除掉,包括史弘肇和郭威。客觀來說,劉知遠選用的幾個大臣,楊邠、史弘肇、郭威、王章,包括蘇逢吉確實都有才幹,主要蘇逢吉人品過於糟糕,後來劉承祐敢於動手把其他幾人都除掉,恰恰是蘇逢吉激化和設計,自然爲的是他想要成爲唯一的社稷重臣。

楊邠、史弘肇得勢以後對新君確實不大尊重,但楊邠、王章在推動後漢發展方面,確實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開支,充實庫房,設法增加一些財賦等等,楊邠和王章當時提出“省耗”“省陌”之法,確實起到作用,但是,後漢地方畢竟有限,民間百姓負擔就比較沉重。

而史弘肇也是出身比較低微,家中是窮困的農民,而史弘肇又不善務農,到處流浪,然後投軍。但後晉的時候,他還不過是侍衛親軍中的小角色,完全是劉知遠一手發掘提拔起來的,所以對劉知遠非常忠心,在劉知遠坐鎮河東時,史弘肇確實表現出勇將的一面,不斷獲得提升。最後進軍洛陽、汴梁時,都是史弘肇充當先鋒,劉知遠非常順利地實現輕取河南中原,可以說史弘肇保障進軍的效率要算頭等大功。

史弘肇治軍非常嚴苛,在紀律方面確實很突出,作戰成績也算出色,但是這個效果完全是用一些比較過火的手段形成,包括戰事過程中的殺伐也很重。所以,劉知遠雖然將史弘肇作爲帶領禁軍的主要統帥,但他的口碑在衆多文武羣臣中並不是多好,而他爲人也沉默寡言,不善於交流。

作爲一個粗魯武人,有些小缺點在五代時期本來也是見怪不怪的平常事,可史弘肇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是非標準。當後漢衆大臣內部開始出現危機時,作爲輔佐劉承祐的最主要武將,史弘肇卻完全沒有肩負起穩定朝廷的大將之才,甚至他的一些舉動還讓人誤會。

       比如劉承祐後來派出使者到魏州(今河北大名西)去對付另一個功勳武將郭威,這又是五代一系列猜疑悲劇的重演。當然郭威不甘就戮,也是依樣畫葫蘆起兵反抗。

因爲郭威在劉承祐繼位之初纔剛立下大功。當上後漢的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等三鎮都先後舉兵,劉承祐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分別討伐,久戰而都無功。劉承祐於是任命郭威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派他去督促諸將討伐。

當時這三鎮爲什麼會產生背叛,一般當然習慣了五代十國各地武將都不受約束,經常背叛舊主的傳統,究竟是什麼原因很難搞清楚了。

李守貞所在河中鎮聚集了很多糧餉,城防也加強守備。王景崇坐鎮關中鳳翔,之前曾經和後蜀交手,他和永興軍趙思綰的舊長官趙贊就有交情,趙贊當初沒有力挺王景崇攻打後蜀,只讓趙思綰帶着象徵性幾百人跟着王景崇,王景崇非常感念趙思綰的相助,所以在趙贊被調去汴梁後就扶持趙思綰。

但是趙贊去了之後就聽說被禁錮,趙思綰就起兵奪了永興軍職務,所以最初是趙思綰的事情引發後漢朝廷的打擊,然後趙思綰向王景崇請求支援。

王景崇本來不是鳳翔節度使,他其實是劉知遠很信賴的大將,之前的鳳翔節度使侯益,在後漢之初沒有及時表示歸順劉知遠。王景崇當時作爲迎接回鶻使團的名義前往河西一帶,實際是爲了對付侯益。結果途中就遇到後蜀軍進攻的事情,王景崇得到趙思綰助力先擊退蜀軍。侯益趁機先去汴梁投靠史弘肇,反而趁機打了許多小報告,說了王景崇許多壞話。


此事在史書的記載非常戲劇化。侯益本來算是忠心石敬瑭一家的老人,他比石敬瑭還年長,大劉知遠有十歲。

後晉末年時,隴南地區的階州義軍指揮使王君懷因刺史對百姓比較嚴酷,帶着屬下投靠了後蜀,還號稱要充當蜀軍先鋒準備攻打相鄰的秦、成等地,侯益當時還一度表示願意投降後蜀。由於後晉被契丹忽然消滅,侯益比較惶恐,就隨大流一度歸順契丹,還曾經去朝見過耶律德光。遼太宗對侯益的表現很滿意,再次受命侯益留在鳳翔,所以侯益對劉知遠趁機建立的後漢沒有歸順之意。

這時,後蜀後主孟昶打聽到侯益回到鳳翔,就趁機派綿州刺史吳崇惲帶着許多厚禮拉攏侯益,據說吳崇惲之前是侯益的舊部,加上侯益前一番聯絡後蜀時,曾對樞密使王處回表示親近。於是侯益再次答應投靠後蜀,孟昶非常滿意,準備派何重建帶兵往大散關一帶接應侯益。但侯益沒有來得及展開行動,遇到王景崇的突然前來。

侯益面上與王景崇周旋,果斷改變計劃,選擇及時趕去汴梁。侯益反而對史弘肇一通哭訴忽悠,指王景崇有霸佔鳳翔對抗朝廷,這一罪狀不小。結果侯益繼續在後漢高升,還當上了開封尹(跟着又適時投靠了郭威,最後北宋初還享受後周老臣的禮遇,以八十歲高齡在洛陽家中善終)。王景崇接到消息自然大跌眼鏡,所以一氣之下反而是他走上背叛後漢的道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