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調節的作用

目前的研究表明,我們越注重自我控制,越爲之努力,達到自我控制和行爲的積極改變就越難。
長期精神恍惚或多動的孩子,不是性格上有些許程度的“軟弱”,也不是因爲他們不夠努力,而是他們經正經受着太多的壓力。
我們需要經常要問自己的問題,  不是“爲什麼我不能控制這種衝動”而應該是“爲什麼我會有這種衝動,爲什麼是現在” 。
我們不必堅持要施加更大的自我控制儀以剋制自己不要衝動行事, 自我調節將引導我們認識衝動的源頭,以及學會中斷這個循環。通常情況下,只要能意識到情緒和身體之間強有力的聯繫 我們就真的開始了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的五個步驟;1.識別跡象並重新定義行爲 。2.識別壓力源。問一問自己,爲什麼是現在呢?3.減少壓力。4.反思。意識到你何時壓力過大,並且知道爲什麼 。5.做出反應。找出什麼讓你迴歸平靜。
我們一直需要將個人的情況考慮進去:有些人(特別是有些孩子)覺得集中注意力的呼吸或冥想練習也充滿了壓力。放鬆練習有很多選擇,其中最重要的是幫助你的孩子發現最適合的一種。
打斷壓力反應循環的一種方法是深腹式呼吸和正念練習。能夠讓大腦冷靜下來的簡單正念練習包括:慢慢地吸氣和呼氣,體會自身的呼吸,設想你可以依賴的人或物帶給你的溫馨感覺。

閱讀感悟:開篇的觀點就顛覆自己的原有認知。一直以來,我們一直關注、強調要培養、鍛鍊自控力、自制力,學習如何應對不舒服的感覺,不向其妥協。但是,這種戰爭的成本很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能源儲備會付出沉重的代價。而且這樣的做法也並未順應自然之道,是強制性的。作者結合腦科學原理,提出了“自我調節”的觀點。自我調節的真正力量在於認識和理解我們處在什麼樣的喚醒狀態,以及如何釋放我們的緊張情緒。結果不是我們終於有足夠的實力戰勝我們內部的惡魔,而是緊張的強度減輕,繼而自然消失。這就如同大禹治水,真正有效的是“疏導”,而非“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