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七篇“阳货篇”,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及孔子对当下状况的道德标准,此外还记录了孔子生活中的几个生动事件等。

在上文品读了“君子亦有恶乎?”,文中提到子贡问来孔子,君子是否也有特别讨厌的事情和人?

孔子回答说,君子也有看不惯的事情。

随后便说出了四种君子讨厌的人。

孔子说完讨厌的四种人,又问子贡有没有讨厌的人。子贡也说出了三种讨厌的人。

孔子和子贡的逻辑思辨能力很强,是非曲直也分得很清,我们可以把以上任何一条拿出来,对照和审视自己。

继续下章: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注译:

近、远: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亲近、远离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孔子说:“恃宠者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

有感解读:

孔子说女子与小人很难相处。为什么?因为跟他们相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比如,跟他们关系亲密了,他们与你相处就没有分寸,跟你使脸色、没大没小、推推搡搡、勾肩搭背,或者把你不当回事、开你玩笑、顶撞你,等等。如果疏远他们,他们就怨恨,不高兴。

孔子的这句话历来争议很大,其实本章是孔子对无德小人和无德女子的批评,男人和女人都有道德高尚和道德败坏的,过于接近品行低下的人,他们就会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而疏远他们,他们又会心生怨恨抱怨不止。

在孔子的年代,女性很难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容易犯没有分寸的错误。

分寸感来自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我”的价值并非来自别人的投射。

人为什么会“近之则不孙”?有的人,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的价值意识就膨胀了,认为自己职位高、能力强,别人有心交好自己,于是就轻视对方。

他的价值感来自别人对他的态度。万一别人对他不好,他就觉得自己糟糕,没有价值。这种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与这样的人交往,远近都不行,都会令他痛苦和不舒服。

继续下章: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注译:

见:被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

有感解读:

孔子认为,人到了四十岁还还没人所讨厌,没有可以被人称颂的善行,那这个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古人平均寿命不高,活到四十岁就差不多快到人生的终点了,五十岁算不错的,六十岁能算高寿,七十岁以上很稀少。那时候四十岁,准备准备墓志铭,给自己找块墓地,提前想一想身后事,并不过分。

人到老了,也要不断进步。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到了很老的时候还令人厌恶,可能看得出来他这一辈子都没有怎么进步。

想想看,一个人如果持续学习,就算进度再慢,到了八十岁起码也是个慈祥的老爷爷。在古代,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起码是个端正的长者。

孔子的这句话,是在批评那些一生没进步的人。一个人但凡有点进步,在四十岁之后都不会令周围的人厌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