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八篇“微子篇”,本篇集中地记述了孔子在出仕问题上的观念和原则。孔子历经挫折,终究未能在仕途上完成自己的使命,但他对学生的教育始终贯彻着他的出仕原则,在本篇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在上文品读了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文中先是提到殷商后期纣王当政时期的事情。

传说纣王无道,昏庸残忍,他发明了炮烙之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还曾把人的腿打断,看别人的骨髓长什么样子。

身边的人对他多次劝谏无果,他的哥哥微子离他而去;他的叔叔箕子被他贬为奴隶,另一个叔叔比干惨遭挖心。

微子、箕子、比干三人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因为他们都维护国家的礼仪制度,得到了孔子的特别赞赏,称赞他们是殷朝的三位仁者。

后文提到柳下惠担任掌管刑罚的官,被多次罢免。

有人就问柳下惠:“你为什么不走呢?这国家对你不好,不能让你好好地做事,你离开不就行了吗?”

柳下惠回答说,如果我用“直道”、用现在这样的态度秉公执法,不怕得罪人,我去到什么地方不会被人罢黜呢?是鲁国还是齐国,或者是晋国还是宋国?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论在哪里,我都会遇到“三黜”的事情。

所以孔子敬佩柳下惠,觉得他的品行道德值得赞叹。

继续下章: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注译:

若:像。  则:那么。  以:用。

原文解析: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那我做不到,只能用低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规格来对待他。”

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

孔子离开了齐国。

有感解读:

齐景公是当时齐国的国君,是一个没有作为、没有主见的人。当时,齐国执政的大臣是晏婴,他反对儒家,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仁政的主张。齐景公听信晏婴的话,用“吾老矣,不能用也”作为借口,没有重用孔子。

这一段话看似是连起来说的,其实前后两句话并不是在同一时间说的。

“齐景公待孔子”,就是齐景公在讨论关于孔子的待遇。

鲁国的三家贵族中,季氏的待遇最高、掌权最大。齐景公说:“如果要求我对待孔子像鲁君对待季氏一样,给他这么大的权力、这么高的地位,我可能做不到。”

孔子毕竟是外来的人。

孟孙氏在三桓里排在末等。齐景公说:“我待孔子可以比孟孙氏的地位高,比季孙氏的地位低一点。可能就是叔孙氏的这个地位。”

即便是孟孙氏,也是鲁国当时的三根支柱之一。“季、孟之间待之”这句话相当于齐景公给出的承诺。

我想,孔子在那段时间大概是非常高兴的,觉得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他的弟子们也应该对未来有所期待。

结果,后面突然就变成“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在等待任命,等啊,等啊,过了很长很长时间,等来齐景公派人传话说“对不起,我老了,用不了你了”。

齐景公以“我老了,不再励精图治”为托词拒绝了孔子,孔子没有赖在那儿不走,也没有退而求其次,谋个低一点的岗位。

既然环境不允许,孔子不能被重用,也就只能离开齐国,决不枉道以事人。

像齐景公这样以自己老了为借口,辞退孔子这样的圣人,只能说明他没有什么宏图大志,没有察人用人的眼光。

继续下章: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译:

归:同“馈”,赠送。

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原文解析: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

于是孔子离开了。

有感解读:

这一段故事在电影《孔子》当中也提到了。

据说,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摄行政事,国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整个鲁国的治理面貌焕然一新。

这时候,“齐人惧,归女乐以沮之”。鲁国发展壮大了,对齐国是一个威胁,齐国就派人送了很多漂亮的姑娘和技艺高超的乐手过来,赠送给鲁国的大夫们。

“季桓子受之”:季桓子很愉快地接受了。

孔子是极力反对接受齐国送来的美女,但是季桓子却贸然接受下来,君臣观看演出,被声色所惑,三天不视朝听政。

孔子看到鲁国君臣如此贪恋女色,朝政日衰,不足有为,便大失所望,在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离开了父母之邦——鲁国。

此后,孔子就开始了周游列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