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學做人2·19|何爲則民服?

孔子一生,經歷了魯昭公、魯定公、魯哀公三代國君。《論語》關於哀公的記載有五章,其他四次是向宰我問社(《論語·八佾》3·21),問孔子弟子孰爲好學(《論語·雍也》6.3),向有若問荒年怎麼辦(《論語·顏淵》12·9),孔子向定公報告齊國政變(《論語·憲問》14·21)。真正向孔子問政的,只有這一次。在《孔子家語》中,則多次記載了哀公問政。

“舉”,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棄而不用,老百姓就會信服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棄而不用,老百姓就不會信服。”

《尚書·皋陶謨》記載,皋陶說:“無曠庶官。”意思是在各種職位中,不要任用不稱其職的人。大禹對皋陶說:“帝,慎乃在位。……其弼直,惟動丕應。”意思是帝王啊,你也要謹慎地對待你的職位啊。……要使得大臣公平正直,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能處理得當。禹還說:“惟帝時舉,敷納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誰敢不讓,敢不敬應。帝不時,敷同日奏,罔功。”如果你能夠舉用賢人,廣泛地聽取意見,實事求是地考察其功德,並根據功勞的大小予以表彰,誰還敢不謙讓?誰還敢弄虛作假?如果你不是舉用賢人,而好人壞人同樣得到重用,就無法把國家治理好了。

孔子的回答,應當來源於“書”,並進一步論述瞭如何選人用人問題。這樣的選人用人原則,也是歷朝歷代選人用人的基本原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