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執德不弘,信道不篤。

本文開始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

上文品讀了“君子不施其親”,文中先是提到周公分封魯公的時候,對魯公講了一段話。他們倆是父子。

由於周公要留在朝廷輔佐周王,不能親自到封地去治理,所以就命令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他去魯地就封任職。伯禽前往魯地就職之前,周公特意向他提了這幾點告誡。

這幾點告誡的次第,是從自己的親人、親族開始,到大臣,再到故舊,一層一層地往外推。每一層都有值得任用的理由。最重要的是,不要求全責備於一人,這樣才能夠團結更多的人。

後文提到周朝的八個著名士人。是“微子篇”的最後一章。但這八個人現在很難考證。不再多加論述。


繼續下章: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註譯:

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是孔子門下最著名的學生之一。

原文解析:

子張說:“士人遇見危險時肯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有感解讀: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編的。所以,子張說的話也會被他的弟子恭敬地記錄下來。

但子張說的話其實並沒有太多創新之處,孔子曾講的“君子九思”基本涵蓋了子張在這裏所表達的內容。

子張說做一名合格的“士”,就要具有忠、義、孝、敬四種美德。

“見危致命”:遇到了危難的情況能夠勇往直前,敢於奉獻生命。這是士的非常重要的特點。子路就是典型的“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見到了既得利益,要先分析自己該不該得。這是孔子講的“君子九思”之一。

“祭思敬”:與“祭神如神在”同義,意思是祭祀的時候應該滿懷敬意。

“喪思哀”:參加葬禮的時候,發自內心地表示哀悼。

做到這四點,就可以稱得起是一個達到“士”的人格標準的知識分子了。


繼續下章: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爲有?焉能爲亡?”

註譯:

亡:通“無”,沒有。

原文解析: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怎麼能說有,又怎麼說他沒有?”

有感解讀:

“執德不弘”:有德行,內在的修養也足夠,卻不能把它發揚光大。

“信道不篤”:信奉道,卻不篤定,不忠誠於道。

“焉能爲有?焉能爲亡”:這樣的人是真的擁有德嗎?是真的信道嗎?是值得的,還是不值得的?

子張認爲,一個人不能夠只顧自己。子張的邏輯是,如果什麼都不說,有好的修養而不去發揚,稱不上真的有德。如果不去弘德,不讓道德彰顯,不去影響別人,什麼都不說,別人怎麼能知道你到底是有德還是無德呢?

你說你信道,但是你並不篤定,也不堅守,那麼你是真的信道嗎?

子張認爲,任何自我標榜都不足以證明一個人有德行,或者堅守道。徒有獨善其身的虛名而沒有篤實深厚實力的人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也不少,實在是無足輕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