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文中內容,還是老子對當時的暴政作出提醒,提醒統治者要無爲而治。

提到人民的“饑荒”、“難治”、“輕死”等問題。

老子認爲,人民之所以會陷於饑荒的境地,是因爲統治者在稅收上多加征斂,只爲滿足自我的貪慾,所以民衆饑荒。

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爲統治者爲了爭奪土地,擴大疆域稱王稱霸,政令繁苛,造成民窮財盡,所以難以治理。

而人們之所以輕死,是指統治者私心氾濫,貪求物質享受而不知足。最終只能事與願違,因爲百姓不堪忍受了,自然會站起來,冒死也要把統治者推翻。

繼續第七十六章“強大處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柔弱:指身體柔軟。堅強:指屍體僵硬

人活着時身體是柔軟的,而死後身體就變得僵硬。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柔脆:柔軟脆弱。枯槁:乾枯。

草木生長的時候非常柔軟脆弱,而死後就變得乾枯。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一類。生之徒:屬於生存的一類。

所以堅強的東西都屬於死亡的一類,而柔弱的東西屬於存活的一類。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因此,兵強硬到一定程度就會走向滅亡,樹木過於高大就會容易被砍伐和折斷。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下:處於下,劣勢。上:處於上,優勢。

凡強大的一方,往往要處爲下位,而柔弱一方反而處在上位。


本章老子再次提出貴柔戒剛的思想,提出柔弱勝剛強的觀點。

“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三十六章、四十三章和後面的七十八章都有提到。

老子從人類和草木的生存現象中,說明成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狀態,而死亡的東西都是堅硬的狀態。

柔弱,代表着擁有能動性和靈活性,可以在強悍的事物面前表示出退讓,能夠更好地保全自己;而剛強不退讓,在強悍事物的面前不願退讓,就容易遭受損傷,嚴重時則會消亡。

所以,往往已經死亡的事物,都會體現出強硬的一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