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臺照相機

其實我家很早以前也是有一臺照相機的,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父親結婚時買的,不過在瀋陽的時候家裏進了小偷,把照相機給偷走了,所以除了去照相館拍的照片,我家裏很少有自己拍的照片。那時候看着別人拿着照相機拍照的時候就格外的羨慕,有時候同學會帶照相機約着出去照相,我也跟着拍過幾張照片合影。後來看到很多知青展示自己在農村廣闊天地的照片,我卻沒有一張在村子裏勞動和生活的照片,回想自己在這一段的人生路上就少了許多記憶。

1985年我終於在上海買了屬於自己的第一臺相機,“甘光304C”電子程序快門照相機。那時我剛結婚一年,太太就要去上海進修一年,年底的時候我去上海看她,並在南京東路上花了我足足三個半月的工資買了這臺照相機,當時我的工資是54.5元。

那時候市場上還是有不少的國產品牌相機的,如海鷗,鳳凰,珠江,青島等等,但是這種電子程序快門的傻瓜相機很少。“甘光”即甘肅光學儀器總廠,是1966年由南京電影機械廠、哈爾濱電影機械廠、陝西儀表總廠以及上海電影機械研究所內遷組建的,1982年經歷大規模技術改造後,引進生產線並推出了JG304系列照相機。

對於我這樣的攝影小白,雖然我也買了一些攝影書籍學習過,還借了別人的相機實踐過,可總是不得要領,拍出的照片時好時壞,也就失去了人生中許多珍貴的畫面。因此當我第一次看到這臺甘光304C傻瓜相機時就覺得很適合我,關鍵是相對於同類進口相機它也很便宜。

這臺俗稱傻瓜相機的膠片機,確實非常適合我這個並不怎麼懂攝影的人,因爲從那時候起,我就可以隨時隨地的爲家裏的親人們拍照,雖然照片的質量比不上那些大師之作,可是我用它記錄下了很多自己和家人的美好時光。孩子的生日,家庭的旅行,全家一起的聚會,每一年的全家福,我們十四口人在照片裏一年年的變化,孩子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我們每一年的經歷全都記錄在裏面。每當我翻看起一本本的舊相冊,看着一張張的老照片,每張照片裏面的故事和場景就會浮現在我的眼前。

那個年代,照相還是一件挺花錢的事,一卷135的柯達彩色膠捲要二十五六元錢,沖洗底片要十元錢,擴印照片也很貴,一張4寸的彩照要一塊錢左右。更要命的是我們這座北方小城還無法洗印彩色照片,本地照相館收集了需要擴印的膠捲都是送到廣東沖印。有兩次我拍攝的膠捲在運送的過程就丟失了,雖然他會賠償給你一個膠捲,可是丟失的影像卻再也沒有了。記得1988年我們兄妹四個家庭帶着孩子一共十二個人去鄭州邙山黃河遊覽區旅遊,所拍的膠捲就是在送往廣東的過程中丟失了,至今我們兄妹聊起那次難忘的旅行,說起丟失了照片就覺得很遺憾。

照相成本挺高的,工資收入又低,當時大學畢業生轉正後是54.5元,一個135彩色膠捲36張底片,加上衝洗擴印,差不多就是一個月的工資,妥妥的屬於高消費,所以拍照片時也就分外的認真,場景選擇,畫面設計,人物造型,服裝配飾,色彩搭配,除了底片曝光是傻瓜的,別的都是精心之作。

這臺相機我用了有十年,隨着使用時間的延長,慢慢的它出現了毛病,後來我還專門去上海修理過,1995年我去美國驗收設備時,就帶着這臺甘光相機,可是等我要用它的時候卻突然就壞了,心裏一急就在美國又買了一臺尼康的膠片傻瓜機。甘光304C退休了,十年來經它拍出的照片卻成了我最重要的財富,沒有這些珍貴的照片,我的人生歷程就會丟失掉 許多寶貴的記憶。

最近十幾年數碼技術替代了膠片,我又先後買過四部不同牌子的數碼相機,相機的技術也是日新月異。我的相機主要是用來記錄家庭生活,平時不怎麼使用,那些複雜的相機操作學會了不久就又忘記了,最常用的還是自動功能,因此我也從一個攝影小白熬成了一個攝影老白。如今隨着手機照相功能越來越強大,連相機也懶得用了,而照片也因爲拍的太容易,也變得太多而不再珍貴,可是我還是最懷念那臺甘光304C給我帶來的美好時光,每一張照片都是那麼的珍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