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

上文品讀了“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文中提到子游批評子夏。

子游批評子夏在教育學生時抓末棄本,本末倒置,認爲他的教學順序不合理。

但子夏認爲,子游對子夏的門人所提的這些要求太過分了:你不能夠這樣輕易地評判我的學生,況且,哪個是根,哪個是本,誰都無法確定。

子夏大致意思說,假如你設想仁義是根本,灑掃應對是枝節,那有沒有可能,一棵樹生長的最後目的就是抽出枝丫、開花結果呢?從這個角度來說,你所謂的根本,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

這是子游和子夏不同的教育觀點。

繼續下章: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註譯:

優:指有餘力。

原文解析:

子夏說:“做官之後還有餘力的就可以去學習,學習學好了還有餘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給更好地推行仁道。”

有感解讀:

孔子的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在本章中被子夏集中概括了出來。

“仕而優則學”,子夏認爲,做官以後,還有精力和時間,那就可以去學習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和爲人處世的道理;

“學而優則仕”,而學習之餘,如果還有精力和時間,就可以去做官從政,運用自己獲得的知識才能爲國家和百姓出力。

這句話對於整個中國的歷史有很大的影響。很多家長爲孩子設定的人生道路就是“學而優則仕”。

而在我們現代社會,這句話其實已經不適用了,有太多太多的職業可以讓我們爲社會做出貢獻。

繼續下章: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註譯:

致:極致、竭盡。

原文解析:

子游說:“居喪,充分體現出悲哀之情就可以了。”

有感解讀:

這段話承接了宰予和孔子的一段爭論。

宰予認爲,爲父母守孝,一年就夠了。孔子卻認爲,一年不夠,至少要三年。

子游說這句話,與宰予和孔子的討論未必發生在同一時期,但是我們能夠明白,守孝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話題,因爲每家每戶總有一天要面臨如何守喪的問題,這對古時候的年輕人來講,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

子游講了他的觀點:“喪致乎哀而止”。“居喪”的時候,只要能夠充分地把自己的哀思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實際上,這對三年之喪產生了挑戰。三年確實是時間太長了,大家受不了。

子游認爲,人能夠把自己的哀傷適度地表達出來就夠了,儒家並不倡導過分地悲慟。

當今,有很多人爲了厚葬父母不惜花費重金,大搞形式主義,在社會上產生了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

喪事固然要辦,但是內心沒有哀痛,只一味做表面功夫的話,喪禮再有排場再隆重又有什麼意義呢?

表面形式要有,但是不是真實的情感流露,外人誰都沒太大資格評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