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學做人2·21|你爲什麼不當官啊

在孔子看來,爲政是其實現仁的思想的重要途徑。但是,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的的思想並沒有多少人接受,而且,那時的政治是貴族政治,普通人是難以達到權力階層的。孔子十七歲時即博學而成名,但直到五十一歲才當上中都宰,而中都也只是個小地方。不能見用,不能實現理想,是孔子一輩子心中最大的痛。孔子那種通過出仕實現他治國理政主張的急切,那種不見用的無奈,那種對當權者的失望,那種被迫流離的困窘,通過《論語》中那些短短的章節,被描述的淋漓盡致。

偏偏有人往他的“傷口”上撒鹽。

“或”,有人。“奚”,疑問詞,相當於爲什麼。《書》,指《尚書》。“施”,施行、延及,體現。楊伯峻《論語譯註》認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三句是《尚書》的逸文,“作《僞古文尚書》的便從這裏採入《君陳篇》”。我們現在看到的《尚書·君陳》有這樣的記載:“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周公去世後,周成王任命君陳代替周公治理東部殷民,製作策命,如此說。

《論語》中有“爲政”和“從政”兩個概念。一般理解,這兩個詞沒有什麼差異。但細細體會,也是有一些不同的。從政,一般就是指單純的當官從事政務、管理政事,如“今之從政者何如”;爲政,則含有在上位而研究、指導、管理政事的意思,如“爲政以德”。

本章的或問“爲政”,是當官從政的意思,而孔子回答的“爲政”則是後一個意思了。孔子以“爲政”回答“從政”,既回答了或問,又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爲了更好地理解本章,我們把本章的“爲政”翻譯爲“從政”。

有人對孔子說:“孔先生啊,你這麼有學問,爲什麼不去當官從政呢?”孔子說:“《尚書》上說,‘孝啊,只有孝是最大的道了!把孝的道理推廣到兄弟友愛相處,推廣到從政上去,社會就會和諧有序了。’我現在宣傳推廣孝道、德政,這就是從政了。還要怎樣才能算是從政呢?”

孔子曾教導說,弟子要“入則孝,出則悌”;有若(子有)也說過,孝悌是仁的根本。因此,孔子認爲,如果能把孝悌的理念教給百姓,百姓按孝悌的要求去做,國家也就實現治理了。這也是爲政,而且是最大的爲政。能夠以思想教育人民,是天下最大的爲政。

孔子雖然想直接從政去教化人民,但如果不能,而去宣傳治國理政的大道,不也同樣是參與政事了嗎?孔子提倡“孝”“仁”,主張“德政”,認爲這是治國理政的首要。人人孝敬長輩,兄弟友好相處,家族就會和睦;統治者如果用這種道理、原則去管理被統治者,那麼社會就會和諧。

這一章的問答,可能發生在孔子爲中都宰之前,細細體味孔子的回答,似乎充滿了悠悠的酸楚;又或者發生在孔子回國之後,細細體味孔子的回答,則充滿了孔子的耳順和隨心所欲之悟。

以思想育人,教化天下,爲帝王師,爲萬世師,什麼樣的爲政、從政又能夠比得了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