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也有赤壁之戰,楊行密在清口之戰擊碎朱溫征服江南的美夢

 我看中國歷史之六七:十國篇楊吳南唐


 五代十國也有赤壁之戰,楊行密在清口之戰擊碎朱溫征服江南的美夢


                        文    和運超


      唐末五代十國階段,除了西南方面的前蜀後蜀頗有實力,另外還能夠與北方一較高下的就是江南的南唐,而南唐則是建立在前半段坐擁淮南的楊吳基礎之上。

      楊吳的創始者也是伴隨黃巢起事脫穎而出的楊行密,筆者在講述晚唐黃巢和朱溫的事蹟時其實已經有提及。楊行密的吳王爵位也是唐朝所封,在唐末階段,他雖然是爲了開拓淮南而到處作戰,但與當時的各路豪傑比較,反而楊行密是遏制朱溫十分得力的一個,這一點甚至他比沙陀晉王李克用還要突出,只不過晉梁爭雄的故事伴隨小說演義太過吸引眼球,所謂一葉障目,後人往往就只看到朱溫與李克用之間的矛盾,忽略了楊行密與朱溫之間的對抗。

      楊行密據說是地道的農家小戶出身,來自江淮地區廬州,就是今天安徽的合肥一帶,他的身形非常高大,力氣也很足,唐僖宗乾符年間加入過當地的盜匪被捕。《新五代史》記述廬州刺史鄭棨覺得他相貌奇特,於是解開他的繩索,將其釋放。這一幕有點像王建最初販私鹽被俘入獄,也有一段被關押者認爲稱奇將其釋放從軍的經歷。楊行密也是因此感念官家恩德,隨即應募爲州兵,前往戍守朔方(今寧夏自治區靈武一帶),不久提升爲隊長,守邊期滿就返回江淮。

江淮地區的軍吏貌似看不起楊行密的出身,要攆走他再次遠戍邊疆。臨行前,軍吏假裝關心問他還缺什麼。楊行密暴露豪傑氣質,大聲說:“只要取你的頭!”當即斬殺軍吏,趁機起兵,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刺史郎幼復棄城逃走,楊行密順利佔據廬州。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黃巢之事已經令李唐君臣頭疼,爲鞏固各地的力量,就順勢任可楊行密爲廬州刺史。原本朝廷最資深的將領高駢,晚年出任淮南節度使後居然一味癡迷長生,被手下畢師鐸所攻(畢師鐸本來是黃巢同鄉,是從義軍改投唐軍的)。高駢向天子請求加封楊行密爲行軍司馬,令其率領幾千兵馬赴援,走到天長(今安徽天長市一帶)時,畢師鐸已囚禁高駢,並召宣州秦彥進入揚州(今屬江蘇省),楊行密沒有成功進入,屯軍於蜀岡(位於當時揚州城西北,毗鄰儀徵、六合)。

畢師鐸率兵數萬攻打楊行密,楊行密佯裝放棄營寨逃跑。畢師鐸的士兵乘勝入營,爭着收取軍資。楊行密回軍攻擊,畢師鐸大敗,單騎逃回揚州城,並殺死高駢。楊行密聽聞高駢已死,令全軍穿縞素向城哭祭三天,再攻西門,秦彥與畢師鐸逃奔到東塘(其實說法不一,傾向於揚州東灣至宜陵一帶,今高郵市與江都區毗鄰處,爲晚唐軍屯地,但高駢並未在此屯兵多久就將人馬調入廣陵,所以東塘軍營已空虛),於是楊行密得以進入揚州。

     當時揚州經歷破敗,楊行密擔憂無法守住揚州就想離開。蔡州(今河南汝南縣)秦宗權派其弟秦宗衡攻淮南,秦彥、畢師鐸還師東塘與秦宗衡聯合,楊行密不敢招架,緊閉城門。不久,秦宗衡被偏將孫儒所殺,孫儒攻破揚州附近的高郵,楊行密更加害怕。楊行密的門客袁襲說:“我們以新募集的軍隊守衛空城,而將領大多是高駢的部下,必須有厚恩信義才能使他們心服。現在孫儒軍勢正盛,攻無不克,這是將領們選擇向背的時候。海陵鎮使高霸是高駢的舊將,肯定不能爲我所用。”

楊行密以軍令召高霸率兵進入廣陵,楊行密想讓高霸守天長,袁襲再次勸說:“我們因懷疑高霸有二心而召他,如今還能再重用他嗎?再說我們若能戰勝孫儒,就沒有必要用高霸,如若不勝,天長我們哪還能擁有呢!不如殺掉高霸而吞併其部。”楊行密就以犒賞爲名消滅高霸,吞掉其手下數千人。不久,孫儒殺秦彥、畢師鐸,也兼併他們的兵馬,準備攻打楊行密。楊行密想去海陵(今江蘇省泰州市),袁襲說:“海陵難守,而廬州是我們的舊地,城池完好,糧草充實,可做以後圖謀的基地。”於是楊行密又退回廬州。

      如此這般地兜了一大圈又返回廬州,楊行密着實爲前途發愁,再問袁襲說:“我想整裝兼程而行,取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可以嗎?”袁襲說:“鍾傳新近得到江西,勢頭正盛,不可圖謀,而秦彥進入廣陵時,召池州刺史趙鍠託以宣州。現在秦彥已死,趙鍠失去依恃,而守衛宣州非其本意,況且他的爲人不是公敵,所以趙鍠可以攻取。”楊行密於是率軍攻打趙鍠,進而圍困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趙鍠棄城逃跑,被追上後殺死,楊行密順利進入宣州。

      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唐朝冊封楊行密爲宣州觀察使,實力和士氣都有所提振。楊行密派田頵、安仁義、李神福等進攻蘇(今屬江蘇省)、常(今屬江蘇省)、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三地。大順二年(891),楊行密再攻滁州、和州。景福元年(892)又攻取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終於脫胎換骨,勢力範圍壯大數倍。

而孫儒自進入廣陵數年下來,也不能堅守,只是掠奪一番又驅趕部衆渡江,號稱以五十萬衆進攻楊行密。田頵、劉威等將都被孫儒擊敗,楊行密又想退走銅官(今屬銅陵市,位於合肥市東面,與合肥基本以長江爲界)。這時門客戴友規說:“孫儒來勢兇猛,兵力衆多,他的氣勢不可抵擋,但可使他們先頭受挫,他的兵力太多,不可力戰。時間久了兵力就疲憊,士氣必然受挫。如果我們這個時候棄城而走,那不是束手就擒嗎!”劉威也進言說:“背城堅守,可以不戰使之疲憊。”楊行密認爲他們說的有理就決定守城。

      楊行密避而不戰,時間一久,孫儒的士兵果然糧草不足,又發生瘟疫。楊行密盡其全力攻打孫儒,俘獲孫儒。將死之時,孫儒擡頭看劉威說:“聽說避戰不出的策略是你提出的,倘使我有像你這樣的將領,又怎麼會失敗呢?”楊行密收穫孫儒的降衆數千,用黑衣矇住盔甲,組建著名的“黑雲都”作爲侍衛親軍。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八月,楊行密再入揚州,正式受封爲淮南節度使。乾寧二年(895),更加拜爲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行密以田頵鎮守宣州,安仁義鎮守潤州。這時因楊行密的聲望勢力越來越大,升州刺史馮弘鐸前來歸附(升州即今南京一帶,南京地區在唐中期就以江寧郡改名升州,治上元縣,轄江寧、句容、溧陽、溧水等地,後廢棄。晚唐僖宗光啓三年再次命名升州,南唐建立後才升級金陵府)。

楊行密又派田頵等人四出,自淮河以南、長江以東各州相繼都被攻下。進而還攻錢鏐的蘇州,擒獲蘇州刺史成及。乾寧四年(897),兗州的朱瑾被朱溫攻打,李克用派李承嗣率精銳騎兵數千救援失利,朱瑾與李承嗣都投奔楊行密。原本楊行密的部衆大多是江淮人,這一來得到朱瑾和李承嗣的一些北方騎兵。扔在同年,朱溫與楊行密之間展開了一場決定南北形勢的大戰——清口之戰(實際清口這一地名具體在哪裏比較含糊,一般推測是指泗水在淮陰附近入淮河之處)。

朱溫分兵三路,派龐師古、葛從周兩大主力聯合出擊,龐師古以宿州、徐州、宋州、滑州四地匯合精銳七萬之衆進發清口,主攻揚州方向。葛從周以曹州、濮州、鄆州、兗州四地兵力三萬攻打淮南重鎮壽州(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朱溫親自引軍十萬爲中路後援,形勢逼人。楊行密與衆將商議對策,多數人建議避開龐師古的大軍,迎擊葛從周的偏師,先弱後強。

當時,剛剛來投不久的李承嗣反對,認爲他更熟悉朱溫方面的行動,葛從周善於野戰,如今卻圍攻壽州;而龐師古善於攻堅,如今卻進發清口,顯然是聲東擊西之計,引誘他們去攻壽州。再者,朱溫軍有強大後援和穩固後方,如今戰事在淮南,如果我們試圖遊走制敵,可能還沒有拖垮對方,淮南之地已經被破壞不堪,而楊公正在建立威望之時,如此一來會人心盡失。反之假若猛攻龐師古,此人雖然兵將衆多,但卻是有勇無謀之輩,他們北方人不善水戰,此次卻走水路冒進,我們正好將其一舉擊破,龐師古敗,葛從週一定退兵,如果葛從周敗,龐師古卻不一定退兵。

楊行密聽了李承嗣的分析極爲振奮,當即派張訓、田頵、李神福幾大將分頭準備,然後以來投大將朱瑾在淮河口攔截水勢,準備水攻龐師古。這一年十一月初,朱瑾、張訓出動黑雲都衝進龐師古大營,引發軍中一陣倉皇迎戰,然後趁機退走,淮河大水衝入大營,龐師古大軍亂作一團。此刻楊行密引大軍圍攻,大獲全勝,斬殺龐師古,楊行密大軍一直追到渒河。

隨後,楊行密再引軍南下攻打葛從周,將龐師古首級和旗幡扔給朱溫軍前哨,葛從周當即下令撤軍,剛剛渡河過半,楊行密大軍出擊,葛從周的部將牛存節奮勇斷後阻擊淮南軍,但葛從周也損失不小。

楊行密的反戈一擊,徹底阻擋了朱溫試圖進取江南的機會,此後南方的局面基本得以確立,這是一場奠定五代十國南北局勢的決定性戰役,不少後人推譽爲五代十國的“赤壁之戰”。

此前,朱溫與沙陀李氏之間的爭雄逐漸佔據上風,如果朱溫能打敗楊行密佔據江淮,實力絕對翻倍增加,最後他與李存勖之間的較量,假若不出意外,梁軍獲勝的機會多半很大,也就是說,朱溫是有很大機會混一天下的。可楊行密當頭給朱溫澆下一桶冰水,所以史書形象刻畫了一句朱溫發誓不會忘記清口之恥。此後,北方不光沙陀李氏一家繼續對抗朱溫,連其餘李茂貞、劉仁恭等都在尋找機會擺脫朱溫,加劇了五代時期的衝突變數,可見楊行密清口之戰對五代局勢的影響之重大。


       乾寧五年(898),吳越錢鏐爲奪回蘇州,與楊行密手下週本戰於白方湖(白方今屬於蘇州附近崑山市),蘇州又歸於錢鏐。天覆元年(901),楊行密派李神福攻杭州,斬首五千餘人,擒獲吳越將領顧全武而歸,史書稱錢鏐聞訊驚泣:“喪我良將”。

次年,馮弘鐸背叛楊行密,襲擊宣州,田頵與馮弘鐸在曷山交戰(曷山即褐山磯,位於安徽蕪湖北面臨江處,距蕪湖城約四十里),馮弘鐸準備逃入海中,楊行密親到東塘,派人對馮弘鐸說:“勝敗是用兵的常事,一戰之敗,何苦自棄跑到海島上去呢?我的府第雖小,還可以容納你。”馮弘鐸感動迴歸,楊行密帶領十餘騎到馮弘鐸軍中,重新任命爲節度副使,以李神福代馮弘鐸爲升州刺史。

      天覆二年(902)三月,唐昭宗李曄被困在岐王李茂貞的駐地鳳翔,派江淮宣諭使李儼拜楊行密爲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封吳王。又加朱瑾爲平盧節度使、馮弘鐸爲武寧節度使、朱延壽爲奉國節度使,皆爲遙領,加武安節度使馬殷使相,希望他們都能起兵勤王救駕。

這些人其實受命的要旨其實是爲了繼續對付朱溫,由於大多距離天子非常遠,救駕一說沒有誰真的能付於實際行動。像楊行密還在爲自己的地盤賣力,雖然的確是積極地針對朱溫,比如任命李神福爲鄂嶽招討使進攻叛投朱溫的杜洪,位於荊南的朱溫大將成汭救援杜洪,李神福表現神勇,大破成汭十萬大軍,將其擊敗於君山。

      朱溫軍向東攻青州,王師範向楊行密求救(王師範當時爲坐擁淄青一帶的正兒八經的平盧節度使,他也接到昭宗發出的密詔,據說號啕大哭,以忠義自許,然後才主動與楊行密結盟出擊,招來朱溫回攻報復,雖然王師範一度聯手楊行密打敗朱溫軍,但後面還是不敵楊師厚等人連番攻打,不得已投降朱溫,卻因爲殺了朱克寧一事,最後滿門遇害。

王師範實際年齡不大,十六歲就接手做平盧留後,喜好儒學文學,爲人寬厚,家裏藏書很多,後來都被後梁接管,遇害時才三十四歲),楊行密派王茂章救援,再次大敗朱溫軍,還殺其侄朱友寧。朱友寧是朱溫哥哥的兒子,朱溫大怒,親自率領號稱二十萬的軍隊進攻王茂章,又爲王茂章擊敗。這時,楊行密手下另一大將田頵忽然背叛,趁着李神福遠在荊南作戰未歸時趁機襲取升州,還捉住李神福的妻子兒女奔歸宣州。

      就在田頵背叛楊行密之際,田頵身邊派出了又一個唐末著名詩人杜荀鶴前往聯絡朱溫,由此使杜荀鶴在唐末梁初留下一段印記。杜荀鶴在唐末單以詩歌聞名,加上年紀比羅隱、韋莊要小約十歲,所以名氣總體略弱,他和另一詩人韓偓都相對活躍在後梁初年,但杜荀鶴實際在後梁建立前夕就身故。

      杜荀鶴早在朱溫剛剛投靠唐軍時,就在長安參加科考,當時已經四十來歲,是朱溫將其舉薦到禮部。這段經歷的緣由不可考證,但應該是和當時唐代文人流行行卷風氣有關,據說杜荀鶴給朱溫投過一組稱讚的詩歌,當時朱溫轉投唐軍得到昭宗欣賞,並賜名,這是一種地位的體現。反之,朱溫剛剛加入唐軍陣營,又來自義軍,對民間下層還是比較瞭解,杜荀鶴這種出身貧寒的人,渴望從朱溫那裏得到器重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過去流傳他是晚唐大詩人杜牧小妾之子,實際毫無根據,這在宋代以後就有不少人進行分析。

      在朱溫隨後東征西討中,杜荀鶴僅僅中舉一年就返回家鄉,然後楊行密在淮南得勢,杜荀鶴就得到田頵的提攜,效力將近十年,直到田頵這次舉兵,因爲杜荀鶴和朱溫有舊,所以就派他前往聯絡,果然再次得到重視,只不過杜荀鶴身體已經很差,貌似沒有在朱溫身邊多久,就病故。宋代著名宰相張齊賢后來又小說集《洛陽縉紳舊聞集》,把杜荀鶴和朱溫相交的故事寫在《梁祖優待文士》一篇,其實對朱溫喜怒無常的個性進行了生動刻畫,但箇中情節比較形象揭示了杜荀鶴膽戰心驚的樣子,同時也可以側面表明他後來早早身故,應該是有客觀依據的。

楊行密號召李神福回軍討伐田頵,派將領王壇迎擊,又送信給李神福,以送還妻子兒女爲條件招降他。李神福說:“我從一個小卒的生活就跟從吳王起事,現在成爲大將,忍心背離恩德而顧戀妻子兒女嗎?”立即斬殺來使自絕退路,軍士聽說後都很感動振奮。走到吉陽磯時(今安徽安慶市東至縣西北長江邊),田頵押着李神福的兒子李承鼎再次試圖招降李神福,李神福居然呵叱左右先射殺自己兒子,然後鼓舞部下在吉陽磯打敗王壇,將其擒獲(關於李神福的兒子,長子李承鼐後死於平定江西一帶,死時僅二十三歲。次子就是李承鼎,後被吳王楊行密招爲女婿,還有一個幼子李承鼒。李家子孫後來基本都居於江西境內,所以並沒有兒子在平定田頵時被殺,史書的描述不過表現李神福不顧私情,表現其忠勇一面)。

楊行密另派臺濛追擊田頵,田頵戰敗被殺。李神福連續立下大功,楊行密要授他寧國軍節度使,李神福表示戰事尚未完,又繼續返回荊湖地區,最終於天覆四年(904)攻克鄂州,擒獲杜洪和朱溫派來救援的曹延祚等軍士千餘人,全部押往廣陵處死,當時李神福已經病重,幾乎同時身故,年五十歲。清代撰寫《十國春秋》的吳任臣就評價說:“李神福戰無不克,義在忘私,匪獨以勇略勝也。”

     起初,田頵及安仁義、朱延壽等都算是跟着楊行密出道(其實安仁義倒不算,他是河東沙陀勢力出身的昭武安氏後裔,本來是跟着李克用的,後來一度追隨秦宗衡和孫儒,他們失敗後才投靠楊行密。安仁義個子不高,但在五代十國衆多武將中,他與景延廣算是號稱南北兩大神射手了),至江淮一帶剛剛平定,楊行密想休養生息,積聚力量之時,田頵、安仁義、朱延壽三人都表現跋扈,楊行密很想除掉他們,只是沒有機會動手。天覆二年(902),錢鏐的部將許再思等也起兵圍困錢鏐,許再思聯合田頵進攻杭州,在快要得手時,楊行密接受了錢鏐的賄賂,下令田頵撤兵,田頵就爲此感到不滿。

田頵曾謀劃聯絡在廣陵的一些人起事,對付楊行密,很多部將就向田頵索賄,連獄吏也有所求。田頵發怒說:“獄吏想讓我下獄嗎?”於是回去就起兵了。一向與田頵搭檔合作的安仁義得到消息,就於潤州響應田頵(安仁義爲潤州刺史,今江蘇鎮江市一帶),焚燒東塘(實爲潤州江北揚州城外的東塘軍營,停靠有許多戰艦,這是聲東擊西的意思),進襲常州(鎮江的東面就是常州)。

常州刺史李遇出戰,看見安仁義就大罵。安仁義並不是魯莽武夫,推測對方早有埋伏,故意激怒他衝鋒,安仁義反而率軍退卻,果然遇到伏兵出擊。安仁義射術無雙,李遇也不敢冒進追擊,追到夾岡(今鎮江市丹陽縣),安仁義休息時也多布旗幡,讓手下解開盔甲輕鬆地喫飯,李遇的人馬見了同樣不敢追擊。

安仁義順利返回潤州,楊行密改派王茂章、李德城、米志誠等衆將率軍圍困潤州。當時軍中首推朱瑾擅長用槊,而米志誠的射術據說也不差,可安仁義一向以射箭自負,說:“米志誠以十分之弓,不及朱瑾一分之槊;朱瑾以十分之槊,不及我安仁義一分之弓。”安仁義絲毫不懼衆將,每次與王茂章等交戰,保證瞄準後發射,的確令吳軍上下不敢太接近。楊行密對安仁義也很欣賞,表示只要歸順可以不計較,安仁義猶豫不決。王茂章乘其懈怠,挖地道入城,捉住安仁義後斬於廣陵。


      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派劉存猛攻鄂州(今湖北鄂州),焚燒城池,城中軍隊突圍而出,將領們請求趕快攻擊,劉存說:“我們攻擊,他們又進入城內,那麼城池就更堅固,讓他們離去,城池就可以攻取。”這一天城破,俘獲杜洪,斬於廣陵。同年九月,朱溫軍攻破襄州(今湖北襄陽),趙匡凝投奔楊行密。

趙匡凝此人姓名感覺和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好像是兄弟,實際完全沒有關係,他出身在河南蔡州,父親趙德諲是唐末藩鎮秦宗權的部下,從申州到漢中一帶的山南出任節度使,秦宗權敗亡以後歸順後梁。趙德諲死後就由趙匡凝接任,後梁本來在荊湖一帶的成汭被楊行密打敗,荊南一帶的朗州刺史雷彥恭趁機進兵意圖得到荊湖地區,由於山南地區相距荊湖不遠,趙匡凝就派弟弟趙匡明領軍出擊,驅趕雷彥恭。朱溫認爲趙匡凝有功,就授予荊襄節度使,還命趙匡明爲荊南留後,趙匡凝兄弟原本對朱溫非常盡心。

就在朱溫攻取兗州,朱瑾、史儼等人投奔楊行密一事上,朱溫對趙匡凝沒有聽命開始有怨恨,派大將氏叔琮、康懷英攻取泌州、隨州和鄧州,趙匡凝上表請罪。這時,朱溫動手害了唐昭宗李曄,準備自立的心態已經昭然若揭。趙匡凝對使者流露哀傷悲痛的意思,朱溫得知以後就明白趙匡凝絕非會真心擁戴自己,讓他佔據河南以南的大片地方實在非常危險,立刻就派楊師厚攻打趙匡凝,所以導致他在這時也選擇投奔淮南吳王。

楊行密對趙匡凝的忠義非常敬重,同樣給與很高的禮遇優待,可就在這一年十一月,楊行密就去世,時年五十四歲,諡號吳武忠王,其長子楊渥繼立。

      通觀楊行密的發跡之路可以看出,在唐末之時,雖然他最初幾年表現非常被動,也是因爲淮南之地處於四面受敵的客觀制約。當他挺過最艱難的幾年後,反而是當時真正可以與朱溫軍作戰還多有所斬獲的重要人物,尤其能夠在朱溫風頭最勁的時候虎口奪食,把淮南地區拓展成爲一方興盛勢力。到順義七年(927),楊行密第四子楊溥登位時就追尊他爲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墓稱興陵。

       楊行密雖然實際仍以東征西討爲主,但爲了穩固地盤,也頗能選拔賢才,招集流散,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使得江淮一帶在多番戰事的間隙有較大恢復。當他佔據淮南以後,實際與各地對手交戰中就勝多敗少,很快就把戰事帶離江淮,地區就相對開始穩定下來,隨後就採取安定百姓的寬柔策略。楊行密少時孤貧,深知民間疾苦,史書形容他初到淮南時,“賜與將吏,帛不過數尺,錢不過數百,而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嘗舉樂,招撫流散,輕徭薄斂,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復承平之舊”。後來評價他“馳射武伎,皆非所長,而寬簡有智略,善撫御將士,與同甘苦,推心待物,無所猜忌” ,他最終成就一番大事,得到四方人物投奔和歸順,楊行密的確具有英豪的一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