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數的孤獨》:畫一個圈呆在孤獨裏是孤獨的人的自在

10年前《質數的孤獨》走紅的時候,我沒有動心。

春天,拿到了上海譯文出版社於2021年年底推出的10週年紀念版。這一版,採納了插畫師河野尾的作品做封面:雪原,紅毛衣、灰長褲、圍着紅白相間圍巾的女孩頹喪地坐在雪地上,邊上散亂着雪橇。這麼有故事的畫面,讓我沒法再無動於衷,又想到去年讀過的保羅·喬爾達諾的《新冠時代的我們》,他描述幾乎空城的羅馬時,雖儘量不動聲色地冷靜,但是,假裝不在意的疼痛入骨,愈發力透紙背地感染着讀書的人,於是更加相信,非專業寫作者一旦抑制不住要拿起筆來,總能貢獻出極佳的文本。

河野尾的插圖,還原了保羅·喬爾達諾《質數的孤獨》的一個場景:極不情願的愛麗絲又一次被父親逼着一大早便到了滑雪學校。父親的強勢與自己的抗拒這兩股力量對沖的結果是,愛麗絲心理防線決堤。聖誕假期的早上,室外溫度只有零下十度,愛麗絲一走到滑雪纜車下就會尿意強烈,又不敢大費周章地去衛生間解決問題,只好讓尿流在滑雪服裏。聖誕假期的那個早上,除了在滑雪服裏撒了一泡尿,愛麗絲還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山上想要拉肚子。等她避人耳目解決了問題後再去找老師和夥伴們,他們已在濃霧中遠去……

這次意外留給愛麗絲的後遺症是,她的一條腿瘸了。

讀罷《質數的孤獨》第一章,我有些抗拒,這位物理學博士也不能免俗地講了一個因爲父母教育手段粗暴導致孩子永遠失去幸福生活的故事嗎?

那時候,我孩子還是學齡前兒童。有一天,我去找復旦大學出版社的陳老師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他正在準備中考的兒子。聽他如此這般地“逼迫”他的兒子全力以赴迎接中考的細枝末節,我反對到,孩子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一向笑眯眯跟我說話的陳老師一聽我這言論,眼睛都瞪圓了。片刻以後,他迂迴道:“我是讓他自己選擇的呀。我就問他,你是要快樂的童年痛苦的中年,還是要痛苦的童年快樂的中年。”陳老師說罷,我很是腹誹了一番,爲什麼童年也快樂中年也快樂呢?隨着自己孩子慢慢長大,我越來越認可陳老師的金句,從而也就特別警惕那些強化父母與孩子之間因爲教育手段而形成強烈衝突的故事。

然而,《質數的孤獨》出版以後,除了在保羅·喬爾達諾的祖國意大利以外,幾乎在全世界都掀起了閱讀熱潮。出版物汗牛充棟的當下,讀者已不那麼容易人云亦云了,物理學博士第一次出手完成的長篇小說就在世界範圍內受到熱捧,一定有其道理吧?

果然,第二章,保羅·喬爾達諾筆鋒一轉,引出了一個與愛麗絲毫不相干的故事:馬蒂亞與米凱拉是一對雙胞胎兄妹,只是,馬蒂亞天賦異稟,米凱拉則天資愚鈍。漸漸長大的馬蒂亞,羞於被更多的人知道他與米凱拉的關係,更羞於米凱拉在他面前表現得那般弱智,當父母要求他帶着妹妹一起去參加同學生日聚會時,馬蒂亞不能抗拒父母的安排,卻將妹妹留在了住家附近的公園裏獨自一人去了同學家,從此,妹妹失去了影蹤……也就是說,話分兩頭的《質數的孤獨》,另一個話題與愛麗絲父女的故事並不同質。如果實在要在愛麗絲與馬蒂亞之間找到相似性,那就是滑雪場的事故給愛麗絲帶來的身心傷害和丟失妹妹給馬蒂亞帶來的心理障礙讓他倆深陷無法向他人傾訴的孤獨中。

用兩個章節鋪墊至此,我猜測接下來保羅·喬爾達諾會讓兩個毫不相干的孤獨的人走到一起。果然,愛麗絲和馬蒂亞成了同學。校園霸凌也好,同性相愛也好,我始終認爲那只是愛麗絲和馬蒂亞終成眷屬路上的波折,直到馬蒂亞遠走北歐,直到愛麗絲嫁作他人婦,我還是堅信愛麗絲和馬蒂亞最終會相親相愛,看,愛麗絲不是跟那位有着一雙藍色眼睛的醫生離婚了嗎?馬蒂亞不也在愛麗絲一聲召喚之後放下特別重要的論文馬不停蹄地回到了意大利回到愛麗絲身邊嗎?沒錯,愛麗絲路遇過一位與馬蒂亞很相像的女士,她就是以此爲理由將馬蒂亞招回來的,然而,那難道不是愛麗絲想要與馬蒂亞在一起的藉口嗎?果然,見到馬蒂亞以後,愛麗絲就將那個很像馬蒂亞的女士壓在了心底。奇怪的是,愛麗絲也沒將自己對馬蒂亞的思念告訴馬蒂亞,所以,我以爲滄海桑田以後一定會在一起的愛麗絲和馬蒂亞,終究還是一個丹麥一個意大利地遙望着。

一個專業寫作者遇到愛麗絲和馬蒂亞這樣的素材,無論如何都會讓兩個孤獨的人惺惺相惜地在一起的吧?但是,有着強勁的物理學知識背景的保羅·喬爾達諾堅信,孤獨的人只有爲自己畫一個圈呆在裏頭,纔會自在。而愛麗絲和馬蒂亞,都是在這個物理學博士心裏活動了許久的孤獨的人,也許,他也動過讓他們在一起的念頭,但所掌握的常識告訴他,要讓自己深愛的孤獨的人自在地活着,只有讓他們在自己劃定的圈子裏自我療傷,於是,這位物理學博士在他的處女座裏聽從心的呼喚,讓兩個孤獨的人繼續孤獨,是爲質數的孤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