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論語》59-周公旦、孔子和《三體》 子曰:“射不主皮,爲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曰:“射不主皮,爲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
射箭的時候並不是比賽看誰能把箭靶射穿,因爲人的力氣不一樣,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皮”就是皮質的箭靶。

孔子不只是一個文人,他精通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這麼看孔老師在那個年代也是個萬能人才。

孔子家族扛着一個貴族的名頭,到他這一輩人的時候,實際已經完全沒落,家裏沒有錢了,爲了謀生,他學會了很多做雜事的技能。孔子跟賈寶玉很類似,他在遊學途中逐步總結爲“六藝”。說實話,這也“六藝”在某種程度上還是爲“上流社會”提煉出來的安身立命的根本。

老百姓在還不能解決溫飽的時候,不具備學習“六藝”的可能。朝代更迭,世事變遷,一些規矩或習慣在與時俱進的改變。隋唐開始的科舉,爲普通百姓開闢了一條改變命運的上升通道;到了宋朝,社會的整體文化呈多元化發展,且發展勢頭強勁,受儒家文化影響,“六藝”成爲普通人修煉的主要目標。單田芳的評書中經常出現“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也是社會上對這個問題的具體反應。

比如:原始社會,射箭只有一個功能,就是打獵,射一個猛獸時如果射不透皮,獵手就危險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要比力氣。而進入文明社會,不需要打獵,射箭就從養家餬口的技能,變成了從容優雅的娛樂活動。現在,其實也有很多體育比賽,是由過去的狩獵活動演變而來的。《爲什麼是足球?》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在這本書中從社會學、動物學、人類學等角度綜合分析了大家狂熱癡迷於足球比賽的原因。他得出的結論是:足球是最接近原始狩獵的運動。

當人類不再需要用某個技能去謀生時,就會去除其中野蠻、危險的部分,留下一些優雅的、具有技巧性和觀賞性的部分,並把它變成一種競技。

孔子的意思也是如此,射箭比的不是傷害別人的能力,而是比技巧,比雙方對禮儀和教育的理解程度。古代“上兵伐謀”軍事戰略以及江湖俠客“點到爲止”的決鬥方式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孔子的思想。

《翦商》中說:血腥的用人祭祀方式的消亡和周滅商有直接關係。在周武王死後,輔政的周公旦取締了商人的人祭風俗,並消除了關於人祭的文字記錄和歷史記憶;周公此舉可能是爲了防止其死灰復燃,執行得也比較成功,於是留下了三千年的記憶空白。孔子和周公旦的思想一脈相承,儘可能杜絕殺人;儘可能是“仁”的方式解決問題。張藝謀電影《英雄》中貫徹的也是“不殺”。

打個比方,在籃球比賽中,灌籃看起來比投籃有力量得多,非常帶勁,但灌籃和投籃的得分有時是一樣的,這就是“射不主皮”的道理,不是誰力量大,誰就能獲勝。

《三體》中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在人性的梳理方面周公旦

在具體的“祭祀”環節區分了人性和獸性;在後續的思想影響上,先秦儒家提出“人禽之辨”,相對合理提出對人性中的“獸性”進行控制。周公旦的儒學思想得到後世發揚光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