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記》:風景裏有情才動人

李敬澤又一本新作《上河記》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面對尋常中顯現着精巧細節的封面設計,我想,作者到底是何方神仙,能在繁忙的公務之外屢有佳作問世?

“那時是2000年。”《序》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讓我輕輕吁了口氣。倒沒有因此想過棄讀,對讀者而言,沒有讀過的書都是新書。

等把《上河記》讀到半途,不得不承認,浙江文藝出版社重新出版李敬澤寫於2000年的舊作,是很有眼光的選擇,尤其對像我這樣在2006年至2016年10年間多次去過被《上河記》寫進書裏的那些地方的讀者,它帶來的興奮是,幫助我對“變遷”一詞有了切近的感受。

《從渡口到渡口》,寫到了劉家峽和炳靈寺石窟,標題下的“2000年6月6日”告訴讀者,李敬澤他們22年前在那裏。而我,於2012年7月也從渡口乘上小飛艇渡過劉家峽水庫後去參觀了炳靈寺。

2012年,我喜歡在博客上胡亂寫幾筆的習慣已經保持了4年,於是,我在那一年看到的劉家峽以及炳靈寺,就留存了下來。那麼,從2000年到2012年,12年間劉家峽有什麼變化?

且看2000年李敬澤看到的劉家峽:“車出永靖縣城,在土塬上轉呀轉。只覺得越轉越高,轉過一個山腳,一片碧青的大水撲面而來——這就是劉家峽水庫吧。下車,到水邊,見清水濺濺,心中無端感動。這是黃河的水,黃河的水也可以清的。”

再看2012年7月我的記錄:“小艇在水面上飛馳,低頭看水,不相信我們航行在黃土高原的水系,因爲它清澈得透出綠色來,可是,兩岸的崇山峻嶺又不斷提醒,我們在高原……突然,眼底下的水色搖身一變,黃了。一問,原來小艇駛入了黃河。”

順着我的引用將李敬澤的《從渡口到渡口》讀下去,會讀到等着上渡輪的交通工具有卡車、麪包車和拖拉機,轎車很少,因而作者會將它們從“車陣”裏單列出來,“還有兩輛轎車,一黑一白”,無一字在感嘆,卻已將世紀初渡口的民生,交代得依稀可辨。

僅過了12年,不要說轎車了,我們已能坐着疾馳的飛艇從渡口出發去往炳靈寺。50分鐘,是2012年從渡口到炳靈寺的速度,那麼,沒有飛艇只有渡輪的2000年呢?那年,李敬澤他們與炳靈寺擦肩而過,這大概就是原因吧?

一邊讀一邊比較,閱讀因此變得別有趣味。不過我得承認,這種趣味特別個人。那麼,那些從未踏足過黃河流域的讀者也喜歡《上河記》,原因何在?因爲,它給出了多個讓人愛不釋手的閱讀角度。

就我而言,除了比較着閱讀讓我心生歡喜外,《上河記》最打動我的,是李敬澤以極大的善意記錄了2000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男女老少。

書的第39頁,選用了一張照片,作者題名這張照片爲“老婦人”,照片下方的文字說明這樣寫道:“她的衣裳樸素、潔淨,她的左手拿着碗,她站在她的家門口……”。照片的文字說明均選自與照片相鄰的那一頁。既然如此,作者又何必在照片下方再囉嗦一篇?他大概很害怕《上河記》的讀者只看得見被他寫進文章裏的風景,而忽略了他在文章中濃墨重彩描繪的那些黃河邊的人們。

可惜,遲至閱讀《上河記》時我才懂得李敬澤的“害怕”,所以,回看我於那些年裏走過黃河流域時留下的文字,只尋得見山和水,見不到半個人影。揣測當時的心境,我們去看的不就是風景嘛!但《上河記》告訴我們,高山流水間有了他和她這流動的風情,所記錄的看見纔是完整的,纔可能更動人。就讓我們來看看選用了“老婦人”這張照片的文章,作者是怎麼狀寫她的:

老婦人披着白色頭巾,看上去像電影裏的修女……然後他們談起了兒子、時間和死亡,“時間不到死不了……”老太太反覆說着這一句,她的眼裏含着淚水。她的衣裳樸素、潔淨,她的左手拿着碗,她站在她的家門口,那是一間土房,她說“時間不到死不了。”我不願意打擾她,我有點怕聽那句話……

儘管我在引用李敬澤關於老婦人的記錄時不得不掐頭去尾,但已足以讓我們讀到,作者在記錄老婦人的生活情狀時,心裏的那份善意。 “我不願意打擾她,我有點怕聽那句話”,這種共情能力在《上河記》裏俯拾皆是,22年前的《河邊的日子》雖只增添了一篇文章《《自呂梁而下》,就成了《上河記》卻依然收到讀者的歡迎,這大概就是原因吧。

第154頁是題爲《城堡》文章中的一頁,記錄的是2000年7月27日李敬澤他們在黃河岸邊走訪第二座城堡時遇見的人和事。這第二座城堡所在的西吉黨家岔村,是我數次在黃河邊行走也沒有到過的地方,但這決不是我閱讀《上河記》時在此處停留時間最長的理由。

“在2000年,黨家岔村安全、平靜。城堡早已廢棄在村外的山上……” 過硬的文字功底讓作者只用寥寥數語便將彼時黨家岔村介紹得複雜的感情色彩,但這依然不是我在此文停留很長時間的原因。

老漢死了,女兒和女婿出去打工,家裏只有老太太和兩個外孫,小的那個又被開水燙了,未經處理的腿上已開始化膿。“孩子得送醫院,趕緊治”,作者對老太太說。“沒錢呢。”老太太說,她的眼淚又要流出來。

我想,所有讀者都已猜出接下來李敬澤會做什麼,“是的,我扔下了兩百塊錢……”但這還不是在第154頁停留了又停留的原因。“我直想跑,我不能面對這個老人在好客的微笑下忍不住的眼淚,我想我當時並無憐憫之心,我只是突然感到虛弱和慌亂。”他是沒有憐憫無法應對突發情況的孤獨老太,但他感到虛弱和慌亂了。誰能在那個時候感到虛弱和慌亂?一個心存善意的人。

一本《上河記》,字裏行間均留有作者的善意,所以,20多年後重版的一本舊書,依然能喚起讀者的閱讀熱情,因爲這樣的閱讀能讓我們心生慈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