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48:哥已不是當年的哥

《中庸》48:哥已不是當年的哥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爲大也。

孔子崇尚堯舜,效法文王、武王,上遵循天時的更迭規律,下依照地理的水土特性。就像天地一般高明、博厚,沒有什麼是不能承載,沒有什麼是不能覆蓋的。就像四季的交替運行,日月的的輪流普照。萬物欣欣向榮、各美其美不相妨害,天地之道並行不相攪擾。所顯明出的德性就其小而言如同江河般萬川歸海、長流不息,就其大而言則淳樸、至誠化育萬物。這正是天地偉大、玄妙之處啊。

一首讚歌能唱到這種程度的,也沒誰誰了。好在是在讚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不然就顯得有些諂媚、肉麻了。這首讚歌的言外,包孕着不少的深意,從中還是能體悟到一些做人的道理的。

一、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崇尚堯舜,效法文王、武王。孔子的學問是有道統的,本自堯舜、文王、武王這些往聖先賢。說到底就是歷史上那些在德性修養方面的集大成者。孟子講舜居住在山野時,住在巖洞裏,與豺狼虎豹爲伍,同其他山野之人沒有什麼分別。所不同的是,當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時,馬上如同決口的江水一般一發不可收拾,一定要實踐所聞善言、所見善行,直至善言、善行惠及到每一個人爲止。舜是他那個時代好善德性的集大成者,通過自己的實踐與努力,讓這一德性得以顯明天下,惠及萬民。孔子所師法的其他幾位聖賢也是如此。

明確了堯舜、文、武這一道統,也就意味着孔子的一切學問有了一個穩定的根基,這個根基便是聖王之道。無論後來孔子的思想體系有多麼完備、豐厚,始終沒有脫離這一道統——聖王之道。後來,繼承孔子衣鉢的孟子,以“一天下”作爲結束天下變亂局面的解藥,實際上也是聖王之道的發揮。再後來,王陽明以“知行合一”去實踐人人皆可以做聖賢的道理,算是在這個道統上又向實用方向上邁了一大步。

做學問,不講求道統,便如同沒有根基,是很難就其深遠的。

二、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孔子言行,上符合天時,以高明之天爲法則;下符合地利,以博厚之地爲遵循。言外之意是說孔子的一切言行都遵循相應的天地法則,不敢有絲毫的自用與自專。他自己講“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愚蠢和卑賤的人才會迷戀和沉溺於自用、自專。爲了避免在有意、無意間陷入自用和自專,孔子時時刻刻“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每一言行都是有出處和遵循的,不敢有絲毫的自用和自專。

電視劇《狂飆》的主人公高啓強,從一個被市場惡霸欺凌的賣魚小販,一步步成爲黑社會性質團伙的老大。表面上看,高啓強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淵是被動的,其中有不少的無奈。實際上,前行的每一步都是他心頭越來越膨脹的自用和自專作祟的結果。總感覺自己能用法律以外的方式解決問題,總感覺自己能夠創造一套更符合自己利益的規則,把“天時”和“水土”一點點拋諸腦後,最後完全到了無所敬畏、不知天高地厚的程度。

做人,還是要學學孔子——“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逐步避開自用與自專的本性侷限。

認真想想,也算可笑。聖賢如孔子者,以天地爲法則。不肖如我輩者,反而放任自己的自用與自專,認爲自己能找到比天地更高明與博厚的法則。

今天流行一句調侃話——“哥已不是當年的哥”,倘若能真正像孔子那樣,避開自用與自專,任何人都可以脫胎換骨,成爲了不起的人。那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哥已不是當年的哥”——不再是當年那個不知天高地厚,陷於自用、自專不可自拔的莽撞少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