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29:做大做強的要訣——經營九大增長點

《中庸》29:做大做強的要訣——經營九大增長點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治理天下國家有九大關鍵,分別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臣僚,愛護百姓,勸勉百工,善待遠人,安撫諸侯。修養自身,立身行道,則一舉一動可以爲天下表率;尊重賢人,有賢人的傾心加持便不會陷入迷惑、困頓;親愛親族,保持親族的可持續發展權益則叔伯兄弟不會抱怨;敬重、禮遇大臣,大臣便不會在關鍵時刻犯迷糊、兌迷瞪;體恤臣僚,雨露均沾,羣臣會傾盡心力,用政績加倍回報;像父親慈愛兒子一樣愛護百姓,百姓會像體恤父母一般彼此勸勉,努力向前;勸勉百工,百工便會齊聚邦國,從而致邦國經濟繁榮、財用富足;善待遠方來客,加意款待,會形成連鎖反應,引發四方來歸;安撫四方諸侯,使他們無離叛之意,成爲國家屏障,則天下人自然心生敬畏。

打下一隻兔子,或許還能依憑一己之力,搞定一隻犀牛,必須組織起一羣人的力量來。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根本上取決於他聚攏、調動身邊人和資源的能力。

換言之,一個部族、一項事業做大做強的標誌是其領導人能夠團結和帶領更多的人,調配更多的資源。正是基於這一底層邏輯,先民們從修身入手,發展出了一整套團結人的策略,形成了旨在做大做強的完備的九大增長點。

一、修身

通過修養自身,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均能自然而然契合天地之道,最終達到“隨心意而不逾矩”的程度。當言行舉止無絲毫違天地之和時,便足可以爲天下表率,爲同時代的天下人所效法。到了這種程度,君子所行之道便可以成爲天下之道,爲天下人所效法、信從。

二、尊賢

能力與理想之間,既有聯繫,也有區別。最好的狀態是一個人的能力足夠支撐他的理想。君子有修身行道的能力,也有“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理想。

是不是每一個君子修身行道的能力,都足夠支撐“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理想呢?恐怕未必。孟子便指出,即便偉大、英明如舜帝,仁愛天下人的理想暫時無法達成時,也會先從仁愛身邊的賢能之人入手。《大同書》明確提出了“選賢舉能,天下大同”的基本邏輯,也就是說要完成理想社會的構建,離不開選賢舉能。

三、親親

親愛親族同尊重賢能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君子修身行道的能力不足以支撐理想時,需要依憑和團結的力量。一個人連自己叔伯兄弟都無法團結,何以團結天下人,何以平天下。

對於天子而言,同樣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自己的叔伯兄弟都涼透了心,都與自己離心離德,何以能夠治理天下?這便是舜帝做了天子後,非但不懲罰,反而重重封賞瞽瞍和象的原故。儘管兩個人幾次三番想要致舜於死地。

維護親族成員的地位,保持親族的可持續發展,才能贏得叔伯兄弟的支持,才能贏得整個親族。

四、敬大臣

家有長子,國有大臣。對於一個邦國而言,大臣是國家關鍵時刻的主心骨、頂樑柱。敬重大臣,便是讓大臣得以發揮自己的才智,不至於在關鍵時刻犯糊塗、掉鏈子。

歷史上,玩弄大臣於股掌之上的,都是亡國之君。到了國家危難的時候,大臣失去了理性決策的自信,君主的剛愎也變得一文不值了。

五、體羣臣

仁君的典型特點便是目中有人,目中有人才體恤羣臣。明白當差的不易,照顧大家的所需。對於居下位的臣子而言,能夠被居上位者所看見、理解、認同,會更加努力的工作,以期回報居上位者的知遇之恩。所謂“肝腦塗地,在所不惜”,所謂“士爲知己者死”,就是這個意思。

六、子庶民

所謂“子庶民”就是像父母慈愛子女一樣,愛護庶民百姓。視民如子,庶民纔會視在上位者爲民之父母。有了敬惜父母之心,百姓便會相互勸勉,積極進取。

七、來百工

手工業是商業的基礎,手工業得到很好的發展,國家財富才能富足。青睞百工,鼓勵手工業者從業。目的是形成繁榮的市場經濟,最終爲治國理想積累足夠的經濟基礎。

八、柔遠人

懷柔遠人的根本目的是讓邊遠之人越來越願意自覺地捲入到中心。簡單的做法是善待遠方來客,加意款待。十八世紀歐洲人的中國遊記中描述“中國遍地都是黃金”,一定程度上便是當時的當政者“柔遠人”的效果。

九、懷諸侯

諸侯代天子管理一方,一定程度上,諸侯本身的治理成效,代表着天子的治理成效。諸侯的治理思想,是天子治理思想的延伸。諸侯之於天子,受其轄制自當心存敬畏,爲其藩籬又系甘心情願。因此,天子之於諸侯,以德服之,以禮懷之,諸侯忠誠不生叛離之心,則天下敬畏。

九大增長點自修身起,逐個經營一遍,能團結的人,也就差不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