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提升幸福感的行動指南

書友們大家好,這裏是金獸讀書,愛讀書愛分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心流》

一位舞者在描述自己精彩的演出時表示:“當時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沒有任何雜念,只是專心做一件事,全部活力暢流無阻,你會覺得輕鬆、自在。”

一位棋手談到決賽情形時說:“注意力高度集中,即使屋頂塌下來,只要沒被擊中,你就不會察覺。”

在朋友聚餐時,有人提出衆人都感興趣的話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笑話講故事,很快每個人都覺得氣氛融洽,彼此都有強烈的好感,不知不覺中時間就過去了。

以上這些情況,人們都處在心流的狀態中。

所謂心流,即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忘記其他事物存在的體驗。這種體驗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喜悅。而只有當注意力高度專注於實際目標,行動與機緣又搭配得天衣無縫時,纔會出現這種體驗。

心流的反面,作者將其稱爲精神熵,指的是人的內在失序。它是一種對生存的恐懼,一種生命沒有意義、人間不值得的感覺。我們爲這種狀況取了各式各樣的名稱,如痛苦、嫉妒、憤怒、焦慮等。所有內在失序的本質,都是因爲注意力轉移到了錯誤的方向。

作者認爲如果我們能避免讓自己的內心陷入精神熵的狀態,努力讓自己的人生產生心流,就可以獲得幸福。

作者提出的心流理論,並不是主觀臆測,而是經過實驗證實的。

作者發展出一套評估主觀體驗的方法——“心理體驗抽樣法”。具體做法是爲每位受測者佩戴一個電子呼叫器,爲期一週。呼叫器每天不定時地共發出8次訊號。每當呼叫器一響,受測者就要填一頁報告,說明他們當時身在何處、跟什麼人在一起、做什麼事,並且根據分爲7級的評量表對當時的心情,由“非常快樂”到“非常悲傷”進行評估。

在寫作本書時,作者收集到這種分析記錄已經超過10萬份,《心流》這本書的結論就是以這些數據爲依據得到的。

通過研究作者發現,不論多麼簡單的活動,只要能產生心流,就令人覺得樂趣無窮。

而心流的產生不在於消耗了多少財力物力。產生心流的關鍵在於是否在這件事上投注了相當多的注意力。我們在跟別人交談、做園藝、製作美食或從事其他嗜好時,能感覺到快樂。是因爲這些活動雖然投入的資源很少,卻都需要相當多的注意力。

比如步行就是很好的實例。步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目標,諸如行程的選擇、要去什麼地方、走哪一條路。路線確定以後,還可以選擇在哪裏停留,注意哪些特定的路標。步行結束後的回饋包括:走完預定距離的速度有多快,沿途看見多少有趣的景物,路上產生哪些新觀念或新情緒。以上這些都需要我們投入相當的注意力才能完成,而當我們全神貫注在步行的過程中,日常的瑣事都被忘卻,沉浸在忘我狀態中的我們,就會體會到平靜和快樂。

類似步行這樣從感官出發帶給人心流體驗的行爲還包括與愛人相處,製作和品嚐美食,聆聽音樂,欣賞美麗的景色等等。

除了從感官出發帶來的心流體驗,思維的過程也富含心流的樂趣。比如在進行文學創作,研究歷史,鑽研科學,思考哲學的過程中,很多人也會體驗到心流,帶給人的幸福感。

在這裏要注意,享樂和樂趣是不同的。享樂並不能帶來幸福,且轉瞬即逝。而樂趣則能給人幸福感,並且回味無窮。

舉個例子,喫喝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享受,但唯有在喫喝時投入足夠多的注意力,分辨各種不同口味之間細微差別的人,纔會跟美食家一樣,覺得這件事樂趣無窮。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享樂無須耗費精神能量,但想要獲得樂趣,必須投入高度的注意力。打網球、看書、談話,若不全神貫注,就會覺得毫無樂趣可言。

讓人有些意外的是,作者的研究表明,工作或許會很辛苦,但其實工作也能帶給人心流體驗。借用一位外科醫生的話:“我得到知性的樂趣——像西洋棋手或研究文字的學者,像做木工……有種解決極度困難後的滿足感。”

這就出現了一個矛盾:工作時,人們面對挑戰、發揮技巧,就覺得快樂、強壯、有創意、滿足。閒暇時,他們因無事可幹,技巧也無用武之地,以至於覺得悲傷、軟弱、遲鈍、不滿足。

但大家仍然寧可少工作,而擁有更多閒暇,這是爲什麼呢。

作者認爲這樣的矛盾來源於現代人的工作觀念。如果我們認爲把精神集中於一份工作違反了自己的意願,就會覺得浪費了精神能量。如果把工作視爲外界強加的負擔,認爲投入在工作上的時間,是從屬於我們自己的時間中壓榨出來的。就會覺得,儘管工作中偶爾也會體驗到心流的快樂,也沒什麼了不起,因爲這對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沒有什麼貢獻。

現代社會不斷興起的休閒事業,以用富於樂趣的體驗填滿空間、時間爲宗旨。然而我們並不創作音樂,而只聽身價不菲的歌手的白金唱片。我們不從事美術創作,只會對拍賣會場上喊得最高價的名畫,讚歎不已。我們也不肯冒險貫徹自己的信念,只會每天花幾個小時,看演員在虛擬的情境中,假扮出生入死。

這些行爲只是暫時粉飾浪費時間的空洞感。

作者認爲在現代社會,大多數的工作與休閒活動,都不是爲使人變得更快樂、更強有力而設計的,它們只是某些人賺錢的工具。如果我們聽任它們得逞,它們就會吸乾我們的生命精髓,只給我們剩下一副空殼。

布萊特比爾說:“未來不僅屬於受過教育的人,更屬於那些懂得善用閒暇的人。學會從工作中發掘樂趣,並且不浪費閒暇,人生纔會變得越發有價值。

我們也可以在人際關係中體會到心流的樂趣。比如天倫之樂,朋友之樂。維持內在心靈的秩序十分困難。所以我們往往需要外在的刺激和回饋,幫助我們控制注意力的方向。

但一個人若能從獨處和挫折中找到樂趣,也同樣能達到心流狀態。

所有人早晚都必須面對與期望相違背的情況:失望、罹患重病、財務困境,到頭來還有不可避免的死亡。這些事都會產生消極的回饋,造成心靈的失序。

也正因爲如此,勇氣、韌性、不忘初心,這些品質是不可或缺的。把大多數人無法忍受的處境,轉變成有意義、有樂趣的生活,纔是真正值得我們爲之努力的目標。

一個身處困難和挫折之中,但不覺得厭倦、很少感到焦慮、而且能全身心投入周遭事物,並經常處於心流狀態的人,可以說是具備了“自得其樂的自我”。

自得其樂的自我會把可能發展成精神熵的體驗轉變成心流。

要想培養自得其樂的自我,首先得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其次,需要具備達到目標的技巧和能力。再次,在培養技巧和能力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行動帶來的回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加強控制注意力,一頭扎進所做的事情裏面。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不曾在加強控制注意力上,下過什麼工夫。不能專心閱讀一本書時,我們非但不設法提升注意力,反而總是丟下書,拿起手機,讓剪接粗糙、不時被廣告打斷、內容低劣的各種網絡內容進一步割裂我們的注意力。

然而僅僅學會控制一時一刻的意識狀態,還不足以把所有的存在都化爲心流體驗。如果一個人在不同心流活動之間穿梭,沒有銜接的秩序,走到人生終點時,回顧經歷過的每件事情,就很難說出其中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還必須有個整體目標,使日常生活中每件事都具有意義。

沒有人會挺身而出告訴我們,什麼纔是值得你投入一生的目標。我們只有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犯錯,經過不斷的努力學習,當對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後,我們才能找到值得爲之投入一生的目標。

謝謝大家的閱讀,希望我們都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並由此建立起心靈內在的秩序。這裏是金獸讀書,愛讀書愛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