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1-1 行动带来的改变

口头上一直在说,“学而时习之”,是反复操练,反复练习、刻意练习。说实话还是停留在语言上,并没有内化到具体的行动中,尤其是没有体现在对自己生活、工作、思考的改变上。

一直很火的一句话:“看了那么多书,懂了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死读书、只讲道理不付诸实践的人;对号入座的看,自己无疑属于这个范畴。剖析自己要彻底,客观的承认自己的问题,才有勇气去改变。

一直以来,自己属于甩手掌柜的角色;工作的出差说走就走,说回就回,缺少跟另一半的实时沟通,隔阂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双向的不理解,家庭气氛冷淡。人的天性总是善于指责别人和维护自己;不愉快从此加剧。

有意识的听武志红和陈海贤的心理学课程,学以致用的去求证,去解决、去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家庭的郁结仍在,我深感束手无措。

此时我还没有彻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还在反复听万晓利《这一切没那么糟》掩耳盗铃一样的安慰自己。直到一天晚上失眠,产生非常抑郁且可怕的想法。一直听中岛美嘉的《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不仅没有受到鼓励和感染,还总认为自己是个超级受害者,被所有人歧视、虐待、逼迫.....在自我安慰和这种抑郁情绪中反复游荡....内心的消耗无端的影响着身边的人。

那个时期的状态就像极了日本作家池波正太郎《食桌情景》的样子:在母亲和妻子之间扮演“暴君”,依靠制造出他们之间共同的敌人,来改变家庭关系。不惜利用咆哮、叫嚣、威胁、恐吓等手段包装自己的坏人形象。他在日记中对某顿饭夸张的大肆批评,而且目的是让妻子偷看后改进。

同样我也是无端的把所有责任都归罪于妻儿老小,她们无奈、委屈、生气、痛苦却敢怒不敢言.....家庭气氛进入恶性循环,而我丝毫没有负罪感,把这一切归罪于童年经历。还经常用阿德勒那句话为自己开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同年。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童年时期父母对自己的忽略;潜意识里还有报复母亲的情绪。

自己也知道,能够控制情绪的人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身边的妻子就活生生的例子。岳父脾气非常不好,妻子遗传了岳父的脾气,据说她小时候没人敢惹,一哭就是一个下午,任谁劝都没用,哭够了自己就没事了;谁惹了她,她一定要打回来,哪怕对方是小男孩,追到对方家里也要打完...
就是这样脾气的女人,我们认识二十年中,情绪上没有失控过,所有的争吵她都是有理有据,逻辑清楚、观点明确;反而我就像池波正太郎一样肆无忌惮、莫名其妙的发怒,毫无知觉的破坏家庭气氛,搞的每个人都不开心。

反观妻子,她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顺带着影响了家庭氛围。岳父的脾气不指望再有改观,如果想家庭和谐,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去适应他,尽可能影响他不发脾气。这些妻子做到了,她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在影响着岳父岳母的生活。

这些内容自己都知道,可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却愚蠢到不自知。

一直到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些章节的对话醍醐灌顶!
咨询师苍鹭问蛤蟆:“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摆脱依赖情绪,独立的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征求别人意见,做自己的决定。

能解决问题的书,就是好书。哪怕一本书中就是一个观点或者一句话,足够值了!
不仅要学,一定要用!用知识武装头脑,改变行动进而改变生活和命运。相信星星之火必定可以燎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