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的一(2)班2.20

                猜燈謎的方法

      上完《猜字謎》之後,孩子們不約而同站在窗子前,捏着一張張燈謎書籤,開始猜起來。

      在這一課裏,就藏着猜燈謎的方法。因爲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所以我上課時就着重講了講,又從以往的課文和《練習與測試》裏找素材引申開講。然後,我們再去摘書籤。

      這樣再三地講,有些孩子輕輕鬆鬆就猜出來了燈謎書籤上“兩人走鋼絲”的謎底。對啦,是“叢”字。

      對於孩子們來說,目前最大的困難是認字量不多。如果能打牢基礎,堅持課外閱讀,再過一兩年,他們應該就真正能參與到元宵節燈謎活動中去了。

      今天,我好想表揚小羲。

      小羲的心裏,像是有一本《十萬個爲什麼》,不然,他哪裏來的問題呢?

      我教偏旁“兩點水”,爲了跟易混淆偏旁區別,在旁邊也寫了“三點水”,帶孩子看區別。小羲立刻舉手問:“褚老師,有沒有一點水?”

      我展示“兩點水”和“三點水”的範字,說“兩點水”和冰有關,所以很冷的時候用它,比如冰、涼、冷、凜;“三點水”和水有關,所以有河、湖、江、洗。有一半的孩子低頭,開始記筆記,另一半同學還在發呆,小羲又立刻舉手:“老師,那是不是溫度越低,漢字的點兒越少?”

      我向來鼓勵孩子在課堂上針對相關聽不懂的地方發問,但是遇到小羲提出的兩個問題,我回答之餘還是會覺得有點好笑。

      直到晚上我覆盤寫日記,想到這件趣事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小羲的問題在成年人看來也許只是有意思,但他是全場唯一一個試圖用自己的邏輯去內化知識的人。他不滿足於把老師的教法背下來,而是努力把新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認知圖式之中。我們經常說“學習要用心”、“學習要動腦子”,所謂的“用心”、“動腦”,就應該是小羲這樣。


                  學着講故事

      下午語文課的內容是口語交際,根據連環畫,繪聲繪色地講故事。

      經過觀察——聽老師講——集體複述的環節之後,孩子們輪流上臺來講故事。本來這個小貓種魚的故事就很好玩,經過孩子們流利的語言一複述,加上諸多細節,又讓每個人的故事都略有不同,贏得陣陣掌聲。

      對上臺的演員,我教他們演講禮儀。上臺要鞠躬,講完故事後,要再鞠一躬,說“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

      對於臺下的觀衆,我培養他們的專注度和公衆禮儀。每聽完一個故事,要鼓掌,然後我再針對剛剛故事裏的細節進行提問,表揚小演講者的想象力。

    其中,講得最棒的是欣玥和子恆,能把一個故事從頭到尾順下來,再加上不同的細節,比如“每個坑裏撒了三粒種子”和“叼走了魚缸裏的小魚”等,可見他們在家裏課外閱讀的紮實。

      隨着孩子們識字量變大,這樣由孩子們唱主角的場合會越來越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