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字裏的紐約犀利妹子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李喜麗”這個名字。那時,紐約有一本不刊登任何廣告,印刷精美的純文學月刊,叫做《彼岸》。久不久,我和她的名字會出現在同一期的目錄間,和爲這份刊物固定供稿的作家們明顯不同。由此推知她必然也和我一樣,有感而發,有感才發,因爲喜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精讀《拜年》

作者:許道軍 大年初二,回到了故鄉,我沒想到在村頭遇到了金印。其實,不應該說“我沒想到”,我如果在故鄉沒有離開的話,會在每年的這個時候遇到他。金印如果能說話,或者能上網寫博客,發微信朋友圈,這句話應該由他來說,因爲我倒是多年沒在這個時間這個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敘事情節裏的人物

敘事散文裏,往往離不開人。有時候,這個人是“自己”,那麼在文中展開自我的心理活動、情感起伏就很重要。當文中的是“別人”,那麼,寫活這個“別人”的關鍵,需要從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神態描寫等幾方面,在敘事中展開。通過對事件過程的展開,探究人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精讀《婚姻鞋》

作者:畢淑敏    婚姻是一雙鞋。先有了腳,然後纔有了鞋,幼小的時候光着腳在地上走,感受沙的溫熱,草的潤涼,那種無拘無束的灑脫與快樂,一生中會將我們從夢中反覆喚醒。           走的路遠了,便有了跋涉的痛苦。在炎熱的沙漠被炙得像駝鳥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精讀《不朽的失眠》

作者:張曉風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麼大那麼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劃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裏,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語言的準確把握

遣詞造句的能力,對於寫作者來說是很重要的。運用語言,是一個以個人的文化修養爲基礎,長期有意識地不斷錘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精讀古詩文,事其中一條有效的途徑。流傳到今天的古詩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我們不僅可以從中深化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精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作者:梁實秋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大約在1921年左右,清華學校請他作第一次的演講,題目是《中國韻文裏表現的情感》。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着無限的景仰,倒不是因爲他是戊戌政變的主角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

敘事散文裏,往往離不開人。有時候,這個人是“自己”,那麼在文中展開自我的心理活動、情感起伏就很重要。當文中的是“別人”,那麼,寫活這個“別人”的關鍵,需要從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神態描寫等幾方面,在敘事中展開。通過對事件過程的展開,探究人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精讀《捕蛇者說》

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說》,是邊敘述邊議論(或抒情)的經典篇目。全文緊扣一個”毒“字,從”蛇毒“,轉到“賦稅毒”,以前者襯托後者,得出“賦斂之毒”甚於蛇毒的結論。最後一段的議論畫龍點睛,借孔夫子的話強調題旨,也是傳統的寫法。此文在描繪對蔣氏這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行文的秩序邏輯

散文議論性、記敘性與抒情性三者共兼的功能,是其他文體所不具備的,也無法取代。三者的有機融合,構成對散文的藝術性和文學性的天然要求。小說、詩歌、戲劇等等其他文學體裁的創作,都帶有一定的,約定俗成的模式和框架,散文沒有。從內容到形式,散文都堪稱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精讀《鞋的故事》

作者:孫犁我幼小時穿的鞋,是母親做。上小學時,是叔母做,叔母的針線活好,做的鞋我愛穿。結婚以後,當然是愛人做,她的針線也是很好的。自從我到大城市讀書,覺得“家做鞋”土氣,就開始買鞋穿了。時間也不長,從抗日戰爭起,我就又穿農村婦女們做的“軍鞋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整合素材的結構思路

敘事散文的寫法很多,大致上可以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圍繞着一個單一的主旨,描寫不同的多件事。這一類散文往往有一個比較具體的線索,或者用一個具體的事物作爲道具,“一線串珠”,步步深入,或者層層疊加,達到作者抒情言志的目的。第二類,就是簡單地寫一

原创 【課堂筆記】散文創作|精讀《秋天的懷念》

作者:史鐵生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

原创 情在路上|撐開一把黑雨傘

那個九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是我轉學後上學的第一天。那一年,我上小學二年級。天陰陰地,紐約的清早到處灰濛濛。外婆把我送到學校門口,交代我一定要守規矩,要聽老師的話,催我趕緊進去,她便轉身往回走了。看着外婆匆匆離去的背影,我心裏的孤獨、害怕和委屈

原创 情在路上|一張地圖

讀高中的小妹作爲交換生,到日本學習那一年,老爸總是牽腸掛肚,日夜唸叨。到年底,他所在的太極拳愛好者協會組織一年一度的境外旅遊,目的地恰好是日本。我極力慫恿他參團,出去散散心,也去看看小妹。“餐館的生意怎麼辦?”向來不願意出遠門的老爸板着臉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