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作了一組圖也沒幾個人喜歡

費眼費時,其餘全刪了。

原创 讀書筆記 | 追遡,可怕的“西班牙大流感”

忙完瑣事,今天繼續苗德歲的 《在病毒中生存》第二章末和第三章。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H1N1)曾在世界範圍內奪走了5000萬人的生命。當時全球的總人數才15億人,受感染人數卻高達1/3左右(5億人)。光美國就死了67.5萬

原创 看書多了就是了不起

知道許知遠,最早是因爲看《十三邀》那節目,算人物訪談,有廣度和深度,又離文化近點。我就喜歡看,但其實也沒有看多少。許知遠作爲主持人,後來才知那檔節目也是他策劃的,帶着獨有的偏見,提着不合時宜的問題,與受邀嘉賓互動。比如追問俞飛鴻那期的爭議最

原创 文化式吐槽,中年憤青的許知遠

我覺得算“脫口秀”的一種,以前的脫口秀、單口相聲什麼的更搞笑、揭短、又俗又白。文化式吐槽【註釋】  形容許知遠在《吐槽大會》上的吐槽表演,吐得既不露聲色又含蓄委婉,卻字字誅心,讓被吐槽者禁若寒蟬,自愧不如。並且,這些吐槽讓聞者皆感嘆,後悔

原创 米蘭. 昆德拉的《無知》

世界上讀者最多的作家,米蘭. 昆德拉肯定算其中之一。但,他的小說又屬難懂且有門檻的,很多作品屬小衆的並不爲讀者們廣泛閱讀。在獲得文學聲譽後,他鮮少公衆露面,神祕地隱身着。昆德拉曾被貼上自傳作家的標籤,但作家本人認爲自己的作品不是自傳。在他看

原创 初四,看了一場電影 《深海》

初四,田先生值完班回家破天荒說請我看電影 ,疫情三年,我都幾乎忘記了坐影院裏看場電影是什麼感受。起初我倆都沒有在意,正如小田所說她以爲爸爸肯定是抽空又從哪個免費網站下載了幾部電影,請我們在家裏看。沒想真是去影院看,縣城最大的電影院(資格老

原创 小結:關於“腦動讀書”的一整年

時間之書一直在翻動,從第一天開始,我清楚記得【腦動讀書】的第一篇文始發,2022年1月1日,從此至今,幾乎沒斷過。整整一年了。我記得書中有句話 “  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  大意

原创 讀書筆記 | 炎症風暴,病毒入侵與人體細胞的自衛

在與病毒長久的博弈中,人類逐漸進化出較強的免疫系統。人體免疫系統就像是一支衛隊,保衛着人體免受細菌與病毒的侵害。而血液中的白細胞就像這支衛隊中的巡邏兵。當病毒攻破人體細胞的層層防線、進入細胞內部之後,便劫持人體細胞的系統資源拼命地複製自己,

原创 讀書筆記 | 再說人體的免疫系統

《在病毒中生存》在與病毒長久的博弈中,人類逐漸進化出較強的免疫系統。人體免疫系統就像是一支衛隊,保衛着人體免受細菌與病毒的侵害。而血液中的白細胞就像這支衛隊中的巡邏兵。當病毒攻破人體細胞的層層防線、進入細胞內部之後,便劫持人體細胞的系統資源

原创 讀書筆記 | 原始主義- 野獸派 ,與馬蒂斯比肩的另位天才畫家巴勃羅·畢加索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是位成名較早的年輕西班牙藝術家,1900年他尚爲少年,第一次去巴黎就迅速顯露頭角。到1906年,他已在這座城市立穩腳跟,成了一位先鋒藝術明星,是斯泰因兄妹那座被藝術作品填滿的公寓裏的常客。在那兒,他見到了

原创 讀書筆記 | 病毒與細胞間的持久戰,協同進化

《三國演義》中有兩位聰明絕頂的人物:周瑜與諸葛亮。由於他們服務於兩個不同的國家,常常鬥智鬥勇,互不服氣,但又有一點兒彼此欣賞。周瑜曾感嘆說:“老天既然生了我周瑜,爲什麼還生出諸葛亮呢?”其實病毒與宿主細胞之間的關係,也有點兒像周瑜與諸葛亮:

原创 讀書筆記 | 病毒的“廬山真面目”

我們肉眼看不到東西太多了,即使你的眼睛視力好到1.5。好多年前上班時,聽到過一件真事,聽我們主任說一個才畢業上班沒幾年的小夥子,他學的是檢驗,自然分到檢驗科,主要乾的就是在顯微鏡下數病原微生物,各種各樣致病菌。  有次,他在鏡下觀察自己的手

原创 讀書筆記 | 在病毒中生存

人受到某些細菌感染也會生病,可是病毒連細菌也不會放過。病毒攻擊細菌細胞的方式,跟它感染其他生物的方式一模一樣。以此爲例:我們來了解一下病毒是如何攻擊宿主細胞的,也就是認識病毒的繁殖方式。感染細菌的病毒叫噬菌體,意思是喫細菌者。細菌是單細胞微

原创 《在病毒中生存》自然規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單一野生植物種內變異經過人工選擇後的不同產物。西蘭花、花椰菜、抱子甘藍、捲心菜、花椰菜、羽衣甘藍和大頭菜等都是原產於地中海地區的蕓薹屬植物的園藝品種。)達爾文還發現,自然狀態下的生物物種,也同樣存在着變異。有些變異對生物本身似乎無所謂,有

原创 讀書筆記 | 回顧2003年初“非典”(SARS)看的也是心驚膽戰

讀苗德歲的 《在病毒中生存》第四章時,我開始心驚膽戰了,原來2003年初“非典”  (SARS)疫情,檢測出的就是冠狀病毒。20年前的那場爆發,是當今疫情三年的“預演” 和前奏嗎?讀科普讀出了偵探小說的感覺。重溫這些細節,對於當下的“後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