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愛是給予,不是要求

今天看到一則故事,有一位父親給心理諮詢師留言,說,他14歲的兒子,沉迷網絡,逃課,拒絕溝通,而他作爲父親,從小和孩子接觸很少,交流很少......諮詢師給他的建議是,先避免說教,要和孩子成爲朋友,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而且,解決問題要循序漸進

原创 看到老師的評語,我淚目了

剛剛,收到老師給哥哥的作業評語“日記寫的不錯哦!”我淚目了!十月以來,一直在家上網課,和哥哥的矛盾又凸顯了。在學習上,他隨性的態度,讓我看着很生氣,不時的會數落他。“怎麼還沒交做作業?”“作業怎麼寫的亂七八糟?”“檢查了嗎?”他似乎也習慣了

原创 運動筆記|10.31—11.6

10.31(週一)熱身+練腹11.1(週二)熱身+晨跑30分鐘+拉伸11.2(週三)行走兩公里+帕梅拉11.3(週四)熱身+晨跑30分鐘+拉伸劈叉拉伸11.4(週五)晨間喚醒操+行走兩公里劈叉拉伸11.5(週六)熱身+晨跑30分鐘+拉伸11

原创 2022年 | 自律給我自由(更新中)

人生沒有太晚的起步,只有太懶惰的辜負。懶惰會消耗人的鬥志和熱情,讓人變得頹廢沮喪。不管做什麼事沒有早晚,只有想不想做,願不願意去努力。想要生活得好,在新的一年裏,一定要每天都動起來。2022年,運動記錄,持續更新中……2022.1.1 完成

原创 運動筆記|11.7-11.13

2022年第46周(11.7-11.13)11.7(週一)熱身+練腹11.8(週二)行走兩公里,劈叉拉伸+泡沫軸+小腿按摩11.9(週三)行走兩公里+劈叉拉伸11.10(週四)熱身+晨跑30分鐘+拉伸,劈叉拉伸11.11(週五)劈叉拉伸11

原创 每天聽本書(11.1-11.7)

每天聽本書11.1《根本停不下來》用心理學借癮,做一個自律的人成癮行爲有4個特點:令人愉快、帶來傷害、無法控制、反覆出現。成癮行爲都只是一種替代行爲,行爲錯了,改正行爲即可,即使一時無法改變,也不應該否定我們作爲人本身的價值。11.2《我們

原创 我陷在自己的擔心裏

“你孩子沒有達標”那位老師看我們的檢測題說,“我們這沒有合適的課程!”叮。。。叮。。。突然醒過來,原來是做了個夢!我是怎麼了?最近,老在擔心孩子的學習,腦袋裏鬼打牆地轉着,總覺得這樣下去成績會垮掉,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我想,大概是…期末快到

原创 “我不去學校了”

“媽媽,你就知道管弟弟!”哥哥突然跑過來,氣鼓鼓的嚷着,“你都不管我了!”我才反應過來,原來哥哥感覺被忽視了。“媽媽,明天我不想去學校了,還有一堆作業,我頭好疼,我想睡覺了……”“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現在很晚了,你的作業還沒做完,你很沮喪。

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11)

弟弟咳嗽了,咳的好厲害!他有哮喘的病史,所以我特別擔心。很後悔,如果那天請病假,可能就不會像這樣!但誰又知道,明天是以什麼方式出現?明天的明天又會是怎樣的?人是矛盾的合體,期待明天,又害怕明天。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也不能確定自己的選擇

原创 以身作則,靜待花開(10)

我又忍不住吼孩子了。“什麼?”“我把筆掉到馬桶裏了!”“啊?!”晚飯後,弟弟拿着紙和筆,去廁所。我提醒他不要帶筆進去,一會兒,他跑過來告訴我筆掉馬桶了……我:“媽媽是不是說了,不要帶筆進廁所!”弟弟點點頭。我:“爲什麼不聽?!掉進去會堵着馬

原创 005優勢養育

12.11 Day005弟弟    1.在圖書館,幫哥哥選了兩本書    2.在家裏,自己玩紙飛機    3.練字10分鐘    4.寫了一頁數學天天練    5.和媽媽一起看雜誌    6.沒有玩水    7.沒有被哥哥嚇哭    8.洗

原创 即使是不完美的完成,也好過不開始 01 02 03

上週覆盤結束後,我開始陷入另一個思考。爲什麼我能做到,卻又遲遲不願意做?這期間,我從身邊的人找到了答案。01前幾天,和閨蜜聊天說到怎樣減肥與跑步?她說:“爲什麼我決心減肥,又邁不動腳去跑步?”我說:“起不來?可以早點睡呀!”她說:“忙着忙着

原创 真正的帶領是在遠遠的背後帶領

爲人父母是一場修行,不僅是教孩子成長,更是自己由內而外的成長!Part01放學後,媽媽接弟弟,看到弟弟的左手一條長長的紅色血印,媽媽沒辦法淡定了。媽媽:“這是怎麼弄的?”弟弟:“被同學用鉛筆劃的!”媽媽:“啥?劃這麼長一條印子!”弟弟:“因

原创 003 優勢養育

12.09 Day003弟弟    1.今天背古詩了    2.今天練字很認真    3.今天自己讀英語    4.今天沒有搶東西    5.今天自己穿衣服    6.今天自己背書包    7.今天上課沒有講話    8.今天洗漱很快   

原创 001優勢養育

作爲父母,我們經常致力於讓孩子彌補缺點,忽略了發展孩子優勢的重要性。我們誰都不想所愛之人痛苦,所以總是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該如何修復那些看起來有問題的地方。這種想法讓我們很難帶着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我們需要換一個視角重新看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