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以需求爲核心的知識庫

        根據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報告,知識包括四大類:“知道是什麼”的事實知識(KnowWhat);“知道爲什麼”的原理知識(KnowWhy);“知道怎樣做”的技能知識(Know-How);“知道是誰”的人際知識(Know-Who)

        由此可見,知識的概念比信息的概念要廣泛得多。信息僅限於“知道是什麼”、“知道爲什麼”,即記錄於一定物質載體上的知識,我們稱之爲“顯性知識”。在需求管理領域內,這些內容是對應了問題領域的知識:我們解決客戶的問題是什麼,客戶爲什麼有這樣的需求,客戶潛在的目標/目的是什麼,如何衡量我們滿足了客戶的需求。一般的文檔也能記錄其中大部分信息,但Telelogic DOORS帶來的是更結構化、更富有層次的需求定義方式。

        而“知道怎樣做”、“知道是誰”,是存儲於人們大腦的經歷、經驗、技巧、訣竅、體會、感悟等尚未公開的祕密知識,或者只可意會而難於表達的知識,我們稱之爲“隱性知識”。而這些隱性知識不屬於信息的範疇。在需求管理領域內,這部分內容對應瞭解決方案的領域和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爲什麼有這樣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是如何被分析,分解出來的,功能點和用戶需求如何對應,當時是誰什麼時候對提出該功能,或者是誰對參數做出怎樣的調整等等。所有這些顯然是用一般的需求管理方法無法順利捕獲和記錄的,而這些恰恰是Telelogic DOORS的能夠給您帶來的幫助。這是以Telelogic DOORS爲基礎的知識管理的第一層含義。

        知識庫的第二個階段是範例知識庫的建立,這將幫助整個團隊參考其中的典型範例,提高整體需求質量。知識在於總結,歸納,提高,再反過來幫助我們的實踐。知識庫內容應該包括:良好需求和文檔的正、反面示例,以往項目中可反映團隊在特定領域內專門知識的良好(和不良)需求。爲了使開發團隊可以更好的參考,知識庫中的需求案例應具備明顯的積極或消極意義,而非中規中矩的。通過知識庫示例開發團隊可以參考以往的經驗、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進而提高需求編寫的質量、一致性和完整性。

        知識庫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應用前往的項目知識。當以前項目的已編寫的良好需求適用於當前情況時,不要單純地將原有需求直接複製。重新使用以往需求的正確方法是維持兩個需求之間的聯繫(DOORS中的關聯),並通常打上重用/繼承的標記。此標記使分析人員能夠隨時查找到原始需求,以檢查需求如何分解實現等信息。通過靈活的方法重新用以往需求,開發團隊可以獲得技能、經驗和知識的共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