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一個必須研究的產品

1-我眼裏的微信

我在準備寫下面文字之前,我幾乎不用微信。和很多人一直在爭論的原因一樣,我不用微信是因爲:

  • 和手Q差異化不明顯;
  • 沒有微博的信息量大(有人形容微博是“廣場”,微信是“會所”);
  • 我沒有約炮的需求(有人說炮都是微信約的,鍋都是陌陌背的);
  • 語聊有延時,不如直接電話方便(估計這也是新增羣聊和視頻功能的原因之一);
  • 第一次用“朋友圈”竟然找不到發文字功能(後來發現要長按相機鍵就可以發文字,如此太隱晦);
  • 總覺得微信是雞肋,既是QQ,又是陌陌,又是YY,又是米聊,又是Qzone,還有點像微博。(話說一個東西什麼都是,必然什麼都不是)

不過,也許現在不同了,特別是微信發佈了4.5版本後(5.0即將到來),強大的媒體們在不斷爭論、吹捧、意淫之際,微信已經變得有些超凡脫俗、而後泰然處之了。大有被寄託民族軟件騰飛之厚望、顛覆中國軟件山寨形象之氣勢、引領中國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之願景的光輝造影。

所以,我決定從多方面來解構一下這個產品。

 

Ø  2-微信的發展史

首先,看看微信的主要功能(5.0版本):

1、 聊天通訊(文字、語音、圖片、視頻、位置、名片、多人實時對講、語音識別等);

2、 社區分享(朋友圈,圖片)

3、 二維碼(二維碼、條碼、街景、封面、翻譯)

4、 交友(搖一搖、掃一掃、附近的人、漂流瓶)

5、 信息諮詢訂閱(公衆平臺:訂閱號、企業號)

6、 娛樂(搜索、查天氣、查吃喝玩樂、聽音樂等等,公衆平臺)

7、 聽歌、視頻辨識(搖一搖)

8、 公衆帳號會App化

 

我們再看看微信從1.0到5.0的發展歷程和脈絡。

張小龍,一個傑出的騰訊產品人,也是微信產品的產品經理,曾經開發過Foxmail和QQ郵箱等成功的產品。

2011年1月,微信發佈針對iPhone用戶的1.0測試版。該版本實現通過QQ號來導入現有的聯繫人資料,但由於僅有即時通訊、分享照片和更換頭像等簡單功能,沒有得到太大的反響。在隨後1.1、1.2和1.3三個測試版中,微信逐漸增加了對手機通訊錄的讀取、與騰訊微博私信的互通以及多人會話功能的支持。到2011年5月,騰訊微信獲得了四五百萬註冊用戶。

2011年5月中,微信發佈了2.0版本,該版本新增了類似Talkbox的語音對講功能。該功能使得微信的用戶羣有了顯著增長。從2.1和2.2,再到2.5版本中對視頻信息的支持以及“查看附近的人”這一功能的加入,第二次加速了微信用戶的增長,此時微信用戶已達1500萬。

2011年國慶,微信發佈3.0版本,該版本加入了讓其名垂千古的“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並增加了對繁體的支持,增加港、澳、臺、美、日五個地區的用戶綁定手機號。從微信3.1到3.5,微信先後增加了英文界面,以及支持全球超過100個國家的短信註冊。以此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用戶使用微信產品。截至2011年底,微信的用戶數已經達到5000萬。

2012年3月,微信用戶數突破1億大關。

4月19日,微信發佈4.0版本。這一版本增加了類似Path和Instagram的相冊功能,並且可以把相冊分享到朋友圈。從4.0版開始,微信的官方英文名稱被定爲Wechat。

2012年7月19日,微信4.2版本增加了視頻聊天插件,併發佈網頁版微信界面。

2012年9月5日,微信4.3版本增加了搖一搖傳圖功能,該功能可以方便的把圖片從電腦傳送到手機上。這一版本還新增了語音搜索功能,並且支持解綁手機號碼和QQ號,進一步增強了用戶對個人信息的把控。

2012年9月17日,騰訊微信團隊發佈消息稱微信用戶數突破2億。而僅僅過去不到4個月,2013年1月15日深夜,騰訊微信團隊在微博上宣佈, 微信用戶數突破3億。

2013年2月5日,微信發佈4.5版。這一版本支持實時對講和多人實時語音聊天,並進一步豐富了“搖一搖”和二維碼的功能,支持對聊天記錄進行搜索、保存和遷移。同時,微信4.5還加入了語音提醒和根據對方發來的位置進行導航的功能。

 

從微信的發展歷程來看,我認爲其被人稱道的原因有二:

1-   藉助騰訊的龐大用戶基礎和品牌效應,快速積累了巨量用戶,這是以往任何一個產品所沒有做到過的事情。

2-   一個初始時目標並不遠大的產品,經過多個版本的精準運營,被推到了書寫歷史般的高度,其所承載的夢與責是不可計算和估量的。

 

Ø  3-微信的發展和技術

²  運營比創意重要

我一直認爲,運營比創意重要。微信產品團隊原先都是QQ 郵箱團隊的成員,他們看到Kik 在兩週內累計了200萬用戶,也就嘗試做了一個類似的產品,並在2011年春節前迅速發佈了,這就是微信1.0。但是微信在隨後所達到的成就遠遠拋開了被模仿對象kik和Talkbox幾十條街區。

²  用戶比運營重要

任何產品發佈後都有如何提升下載量、提升註冊用戶數、增強用戶活躍度的困惑。一般來說,最基本也是最容易的做法之一就是儘量利用普及的帳號體系,而騰訊QQ肯定是國內當前使用最廣、最完善的帳號系統。所以,微信近水樓臺先得月,騰訊QQ有超過8億的註冊用戶,這是多麼省心的事情,用戶流量就這麼輕鬆的導入了。

²  口碑比用戶重要

很多產品成功的背後都有一條相似的特徵,口碑相傳。這是被認爲最有效獲取新用戶的方式之一,而社交網絡大大的降低了口碑相傳的門檻,而且成爲最高效率的傳播場景。任何的產品要藉助社交產品傳播力,內容與方式都需要好好設計,這是比內功的時候。

²  內容比口碑重要

有人說,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互聯”,將所有的點連接成面,從此信息孤島不再孤。

微信做的也就是傳遞信息的本質,讓信息有效、準確的傳遞到用戶那一端,解決好這個問題,自然也就不需要擔心口碑了。

當下,Native App各自作爲信息孤島,彼此信息不通暢,有些違背了移動互聯網的本質,也許最終是曇花一現。有人預測類似百度的公衆搜索入口可以解決跨APP間的信息搜索和準確推送問題,但是微信也很有機會先觸及這個目地,藉助其開放平臺和龐大的用戶基礎,輔以推廣運營得當,比粘性更低的搜索產品更有機會獲得用戶的青睞,從而把用戶作爲中心,打通各APP,幫助用戶實現互聯網信息的跨應用瀏覽和無阻礙信息推送。

²  去中心化

去中心,即分佈式管理。可以看到,微信的各種功能基本是互不影響的,比如郵件、搖一搖、朋友圈等都是以插件的形式的存在,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是否使用。

這對於一個擁有開放平臺的產品架構而言,可以良好的管理產品體積和不同功能特性的生命週期,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要和不同用戶羣體的使用體驗。更重要的是,微信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於自己的核心功能上,而一些錦上添花的功能,交給第三方去做。

²  The new way to connct

這句slogan的潛臺詞可能包括這麼一些內心戲:

1-微信打造移動物聯網的解決方案(從識別人到識別萬物的延伸);

2-微信會成爲中國的App Store(公衆帳號的app化);

3-微信成爲數據開放平臺。微信將把數據、數據關係和數據運算等,在確保安全穩定快速的前提下,開放給接入開發商;

4- O2O帶來電子商業化的革新:二維碼+賬號體系+LBS+支付+關係鏈;

5-微信式app革新:客戶關係管理+富媒體應用+關係鏈管理+線下數據分析和商業決策指導+基於地理位置的線下商家搜索+基於用戶行爲分析的精準推薦等等。

 

Ø  4-微信和手Q的競爭

有人說,騰訊正在用生命山寨騰訊;有人說,我不需要第二個微信。但是先看看兩者的差異是否真的存在,又或者兩者的差別只會成爲卸載一個的理由:

²  用手Q聊天,用微信通信;

²  手Q更娛樂爲主,微信生活爲主;

²  手Q強調弱關係,微信主推強關係;

²  手Q社交依賴Qzone空間;微信社交朋友圈是照片+文字的生活分享;

²  手Q幾乎無媒體屬性,微信有公衆賬號;

²  手Q通過狀態告知是否在線;微信則不會顯示用戶狀態;

²  手Q更多是點對點(C2C);微信則擁有B2C能力;

²  手Q弱LBS服務;微信則有更強的基於位置服務的優勢;

²  手Q的發展幾乎看到了天花板;微信發展空間讓評論家浮想聯翩。

其實說來說去,手Q面向的是過去,微信面向的是未來。如果需要,我相信微信可以很快覆蓋手Q的各種功能,並讓手Q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騰訊沒有這麼做,反而是讓手Q朝着微信的方向去發展,這讓很多用戶直接吐了個槽。也許意在保護手Q,畢竟手Q有5億多用戶,也是基礎,而微信不到4億。

騰訊也許真需要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而不是內部copy的尷尬。

 

Ø  5-微信和運營商

有段比較有趣傳言:

“最近,據說在工信部的主持下,移動、聯通、電信三巨頭揹着微信偷偷的開了個會,主要的意思是微信把我們給坑了,佔了我們帶寬還搶我們的業務,必須交點兒保護費,要不然就拔網線!小馬哥聽說這個傳聞之後很憤怒,他伸出三個手指說,我只有5個字送給那些造謠者:一派胡言!“

Big3這麼大的火氣,可能是微信們把原本屬於三巨頭的語音、短信業務給搶掉了,本來應該打電話的,現在用戶微信了;原來應該發彩信的,現在微信了;原來應該發短信的,現在微信了。Big3一頓苦水還未傾述,工信部回覆說:竟然有這麼霸道的軟件?我們決定先用一下……然後數月過去無下文。

玩笑歸玩笑,其實不少OTT服務商直接面向用戶提供服務和計費,使運營商淪爲單純的“傳輸管道”,根本無法觸及管道中傳輸的巨大價值,這纔是Big3最爲煩心的事情。

普及一下,OTT服務是指"over-the-top"服務,通常是指內容或服務建構在基礎電信服務之上從而不需要網絡運營商額外的支持。該概念早期特指音頻和視頻內容的分發,後來逐漸包含了各種基於互聯網的內容和服務。典型的例子有Skype,Google Voice,微信等。網絡運營商由於OTT業務的興起,日益被管道化,因爲微信可以實現免費語音通話,如今很多中國人出國只要能免費上網就立刻用微信通話,原因正是可免去國際漫遊通話。

電信和微信之間的博弈很微妙。一邊是國家隊,有政策扶持,掌握全部網絡資源;一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草根隊,有用戶輿論這把利劍。所以,工信部誰都得罪不起,也不願意得罪。雖然韓國開了個頭,政府支持了電信企業,立法切斷了OTT運營企業的生路,但在中國這套估計行不通,因爲在網絡上一旦用戶利益被綁架,負能量時網絡效應會很快輻射到現實社會中,不用微信是小,抵制Big3的壟斷纔是惡魔之劍。

 

Ø  6-微信開放平臺

微信開放平臺引燃了從通訊工具向社交平臺轉變的導火線。

微信的開放性提現在兩個層面:

其一,是內部插件可以自由刪減。微信可以讓用戶自己選擇所需的插件,而自己不需要的插件則可以自行禁用。這也是其他移動端應用身上所罕見的。

另一方面,微信可以讓廣大開發者共享自己的數億用戶羣,進而推廣自己的應用和服務。通過對第三方應用的整合,使得微信自身成爲一個真正的平臺,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應用。

其實開放的核心目的是:微信有用戶,龐大的流量是微信現在無法獨自消化的,那就需要更多第三方幫助一起來消化,實現共贏。這就是開放平臺的價值,此時的微信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於自己的核心功能上,做好流量的疏導和信息的推送職責。

基於開放平臺,舉兩個有意思的例子:

對愛:對愛是提供婚戀交友信息的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用戶可以通過微信關注對愛(dui-ai)公衆帳號後,先發送位置信息過去,再發年齡就可以爲你速配合適年齡,在你附近的潛在交友對象,並快速的將對方的詳細的信息發送過來(照片,身高,體重,擇偶標準等一應俱全),用戶可以選擇是否加Ta爲好友。

招行:招行選擇微信理由很充分,將招行的服務平臺嫁接到微信,基於如此龐大的用戶羣的一個平臺,開展營銷和深化服務的效果將事半功倍。通過專網通訊方式,即可解決銀行數據及系統安全問題,也可以形成一個Call-Center的閉環。簡單的問題就由微信機器人做自動應答,對於一些稍微複雜的問題,引導客戶到招商銀行的手機應用掌上生活或者手機銀行辦理,再複雜一點的問題,比如需要協商還款、需要查詢一些疑問交易、需要轉人工,都可以通過微信直接連到網絡人工系統,由人工提供服務。搭建了這樣的系統,招行在呼叫中心的變革上提早邁出了一大步。

 

Ø  7-微信的O2O佈局

說了很多微信的演繹可能,O2O應該是最關鍵的戰略佈局,這是小馬哥一直期待卻又一直堅挺不起來的騰訊電商戰略。微信包含社交、移動、娛樂、商務四大功能,爲“支付”培育了良好的土壤。同時,微信有公衆平臺、二維碼、騰訊有財付通、SOSO地圖,這些也爲O2O做好了準備。

有人說,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是SNS和二維碼;離錢最近的是遊戲和電子商務,剩下的就是移動電子商務。移動電子商務可以分爲實物移動電子商務和生活化移動電子商務兩種。移動實物類電商是PC的一個遷移,已經有阿里完整的電商生態鏈和京東低價快達了,所以沒得玩。而生活化電子商務目前還是大片藍海,所以,O2O是一個很好的模式。

O2O的特點包括:

²  O2O模式消費獲取的商品是服務的憑信,傳統電商獲取的是實體產品,虛擬道具等具有物品屬性的東西。

²  與B2C相比物流環節相對較輕,由原有的物流運輸被更加便捷的短信和二維碼代替,這個也是由商品的不可寄送性所決定的。

²  支付環節用戶可以靈活選擇,傳統B2C下支付方式是無法選擇的,貨物是貨到付款還是在線支付這個是由商家決定的,用戶自主性差。而O2O模式下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是在線支付,還是到店支付。

O2O的優勢在於:

²  線上決策消費+支付+線下享受服務,由於服務的特性決定了傳輸渠道是以短信、二維碼等方式獲取消費憑信。正是由於這些服務的不可寄送性,使得O2O模式對於物流依賴性更低;

²  B2C,C2C日盛的時代,用戶的購物興趣被分散,可是線下購物的樂趣卻與日俱增;因爲信息獲取來源多了,那個靠發傳單、口口相傳的時代已經被多種途徑所取代,然而用戶的逛街,購物的樂趣這是不會減少的,反而會隨着信息獲取途徑增。這樣就會出現線上消費,線下體驗的另外一種電商的局面。

²  部分實體商品通過線下感受、線上交易這種方式讓用戶體驗最好。如:裝修、二手車/房、傢俱等都是需要用戶親身去體驗,去感受這樣的消費效果才目前最好的。

電商的生態鏈是流量、渠道、產品、支付。如果看的更遠,未來O2O企業也許是圍繞平臺商家差異化、商家和消費者互動渠道、SNS分享三個核心點佈局。

 

Ø  8-微信和電商

談過O2O回頭來看電商的本質,一個基於熟人的社交平臺如何與電子商務結合?微信的方式也許是通過二維碼將用戶和商家關聯起來。但是,強化而私密的社交關係,關鍵還是在於如何平衡社交與商業之間的關係。

地球人都知道在淘寶平臺上賣的最好的就是女裝,一般到4皇冠以上的女裝賣家,差不多一週會上新10款以上的女裝,上新完之後基本都要做同一件事,就是羣發短信給最近三個月在店裏消費過的妹子們,通知她們有新貨,速速來。4皇冠以上的羣發短信要多少錢?一週一個4皇冠店差不多要發5萬到10萬條,按照平均每條5分錢來算,一週就是2500到5000塊,一年的話就是12萬到24萬。更關鍵的是轉化率到底有多少?有賣家說100條短信5塊錢,只要有一個人來我就賺到了,但實際上呢根本無法測算,有幾家做垂直電商的兄弟還算實誠,給了個數據,搞大促時短信帶鏈接加參數,測算過大概在2%-3%左右,平時沒法測算估計0.5%最多。

根據這個數字虧肯定是不會虧的,但如果用微信羣發來代替短信羣發呢?

1、這一年短信費就能剩下十幾二十萬;

2、關注公衆賬號的買家一般對賣家都有認知度和忠誠度,便於轉化;

3、圖文並茂的微信消息很直觀,能夠抓妹子眼球;

4、羣發效果數據可以監測;

5、看上了可以直接跳轉到淘寶WAP版上購買,絕對滿足妹子們的衝動型消費,轉化率得比短信高多少倍都不知道。

因此,微信和電商可以產生化學效應:

²  微信將成爲電商精準營銷的核心,針對公衆賬號的用戶定向推送內容,會有高轉化率。

²  對於電商來說,微信具備了IM+CRM的職能。

²  財付通新型的移動支付模式會融入用戶日常生活的支付場景中。

²  微信會構建電商搜索服務模式

也有人建議微信的社區化可以走C2B的路子,結合O2O的發展模式,開展預定預購業務也不是不可能的。

 

Ø  9-微信與自媒體

從12年下半年起,在新出現的微信公衆平臺上,平臺運營者可自己排版,可是文字或者圖片,每天向訂戶發送一次"微信",慢慢有了媒體的雛形。

微信公衆平臺本身的精準到達特性,使得微信成爲一個天然的媒體平臺。“一對多,自廣播”,很多媒體人從微博等其他平臺遷移,在微信上做起了自媒體。

據瞭解,程苓峯的“雲科技”賬號收到唯品會、搜狐等公司陸續廣告訂單,並明確了自己的廣告報價:每天發佈文章1-2篇,每天1萬元,3萬5天。這大大刺激了同行羣體,一時間微信自媒體的商業化似乎近在眼前。

出於共同發展壯大等目的,他們還發起了諸多自媒體聯盟,以實現抱團生存。但是,做自媒體,必須明確,面向B端,還是面向C端;有時候不要試圖把大推內容一股腦推送給讀者,把內容做精更重要。有些媒體商家不明白少即是多的道理,以爲只要有微信關注,信息推過去都是有價值的,到頭來只能是兩敗俱傷,隨後,微信沒有坐視不管,快速開始整頓,嚴格了推送的條件,並分開了訂閱號和公衆號。

 

Ø  10-微博和微信

最後談談微博和微信,都是微字派的同門師兄弟,相煎開始有點急了。

據坊間傳聞,微博的活躍度下降的非常厲害,好多大號都開始搬家了。從我周邊看,大家更新的頻率也下降的很快,不用微博也是一種流行性病毒?

是否都去用微信了,我不知道,但是我不認爲現在的微信可以完全取代微博。

兩者之間的差異是明顯的:

²  微博更多的是媒體屬性,每天都是那些熱門信息傳來傳去,有時就像一個新浪新聞或網易新聞的客戶端;微信社交互動則更有目的性。

²  微博的大號呼風喚雨,草根自娛自樂;微信更重交流和交友,更滿足剛性需求,幾乎沒有腦殘粉。

²  微博消息推送過於氾濫;微信消息推送更爲精準。

²  微博營銷銅臭更濃;微信作爲一款應用更爲純粹。

²  微博信息量大、更爲即時和容易聚焦;微信信息更爲隱私和有目的性。

²  微博裏的強關係大多是因爲內容,事件,利益而保持。微信裏的強關係大多是因爲沉澱,互動,交往而保持。

 

很多從微博轉移到微信平臺的人也會抱怨:微信公衆平臺粉絲漲得慢,粉絲互動少,無法制造轟動內容。其實,微信沒有那麼多的廣告,沒有鼓勵商家營銷氾濫,沒有做刺激眼球的各種排行,沒有所謂的名人效應,這也正說明了微信的產品是收斂的,至少是把握在頭腦清晰的人手裏。通信是微信的核心主幹,其次纔是交友、公衆平臺、LBS、O2O、支付等。何況騰訊不差錢,產品沒有盈利的壓力,有的只是用戶量太大,流量爛在手裏的煩惱,如果把產品的佈局想清楚了,保持收斂的狀態下,通過不斷的業務和技術創新整合,逐步把流量盤活,這纔是真知灼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