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學,學活的,更重要

我在中期覆盤文裏寫過我的困惑:在精進之路上低頭狂奔,作精神上的遠行,其實竟使得自己與真實的生活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與周圍的人和事,越來越疏離。

產生這種不適感的原因,是日程安排得太滿,沒有時間與生活中的各類人進行實際的鏈接,等於一頭鑽進了自己的小世界裏,切斷了與現實的聯繫。

所以我給自己的解藥是,拿出時間來,去交流。

正如我感覺到的,這種沒有得到周圍環境滋養的成長過程,其實是勉強和吃力的,甚至是沒有更多現實意義的情緒發泄式狂歡。激情褪去後,將只剩下折騰過後的疲累,和一付需要重新撿拾的亂攤子。收完攤,還是該幹嘛幹嘛。以爲自己走遠了,其實看看,不過原地蹦噠得挺高興。

哈佛大學幸福課講到人的幸福來源於何處。作爲科學的正統心理學曾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嚴謹的調研統計和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幸福,來源於與周圍的關係。與周圍的關係越健康越豐富,幸福感越強。

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個人體會,結論是相同的:人是社會性的物種,必須得到來自社會的滋養。人從社會中汲取的能量越多,個人的身心發展就越好。

社會是什麼?歸根到底,社會就是所有人。所有,人。我們只有和人產生豐富頻繁的鏈接,纔算是真正參與到了社會中。

我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生命體驗中,曾一直有一個體會,是孤獨。

我們通常都會說,人的成長,本質上都是孤獨的。但那孤獨並不一樣。

成長的孤獨,通常是指意志上或者意識上的。這孤獨很正常,比如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些個人的堅守;比如我們的成長,歸根到底是需要我們與自己對話,與自己言和或者向自己發出挑戰;比如個體行爲只能由自己作出,個體的感受只能由自己消化,個體的責任只能由自己承擔。我們作爲個體的人,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這種唯一性,即是一種清楚的邊界,由此當然會產生孤獨感。

而我體會到的,是情感上的孤獨。是一種周圍世界與自己不甚相關的冷漠閉塞自給自足。

很長時間裏,我外表活潑開朗而內在麻木冷漠,對進入自己空間的一切過分敏感,對別人的世界缺少感知。對世界的認識一多半是源於自我意識的投射,習慣於以己度人,看上去非常在意別人的想法,實際上對人對事十足忽視。

走不進別人的世界,不真正瞭解別人,看不到別人的需要,所以,遇到的很多牆其實是自己砌的,吃力,也是因爲用力不當。

但當我不懂得要花時間與人相處這個道理時,所有我能做的,只就是看書,向書學習,在書裏找答案,時間和注意力仍然通通留給自己,到最後,根源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直到我解鎖了真實互動這個新玩法,快樂指數和成長指數開始同時直線提升。

李笑來說,很多人錯誤地以爲,所謂自學,就是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學,這恰恰是絕大多數人一生學習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非常深刻,一針見血。

蘇軾說:成大事者,必先識人。我們往往以爲他說的是看懂別人。其實看懂之後做什麼纔是最重要的。

識人,才能與之深層互動,然後構建滿意關係,識人,才能與之深度聯接,然後接受他人的影響。

這裏面有兩個重點,缺一不可,一個是人,另一個是鏈接。與人鏈接,或者更明確——與牛人鏈接,越多越好,這就是取得躍遷式成長的關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