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学,学活的,更重要

我在中期覆盘文里写过我的困惑:在精进之路上低头狂奔,作精神上的远行,其实竟使得自己与真实的生活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与周围的人和事,越来越疏离。

产生这种不适感的原因,是日程安排得太满,没有时间与生活中的各类人进行实际的链接,等于一头钻进了自己的小世界里,切断了与现实的联系。

所以我给自己的解药是,拿出时间来,去交流。

正如我感觉到的,这种没有得到周围环境滋养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勉强和吃力的,甚至是没有更多现实意义的情绪发泄式狂欢。激情褪去后,将只剩下折腾过后的疲累,和一付需要重新捡拾的乱摊子。收完摊,还是该干嘛干嘛。以为自己走远了,其实看看,不过原地蹦哒得挺高兴。

哈佛大学幸福课讲到人的幸福来源于何处。作为科学的正统心理学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严谨的调研统计和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幸福,来源于与周围的关系。与周围的关系越健康越丰富,幸福感越强。

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个人体会,结论是相同的:人是社会性的物种,必须得到来自社会的滋养。人从社会中汲取的能量越多,个人的身心发展就越好。

社会是什么?归根到底,社会就是所有人。所有,人。我们只有和人产生丰富频繁的链接,才算是真正参与到了社会中。

我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生命体验中,曾一直有一个体会,是孤独。

我们通常都会说,人的成长,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但那孤独并不一样。

成长的孤独,通常是指意志上或者意识上的。这孤独很正常,比如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些个人的坚守;比如我们的成长,归根到底是需要我们与自己对话,与自己言和或者向自己发出挑战;比如个体行为只能由自己作出,个体的感受只能由自己消化,个体的责任只能由自己承担。我们作为个体的人,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唯一性,即是一种清楚的边界,由此当然会产生孤独感。

而我体会到的,是情感上的孤独。是一种周围世界与自己不甚相关的冷漠闭塞自给自足。

很长时间里,我外表活泼开朗而内在麻木冷漠,对进入自己空间的一切过分敏感,对别人的世界缺少感知。对世界的认识一多半是源于自我意识的投射,习惯于以己度人,看上去非常在意别人的想法,实际上对人对事十足忽视。

走不进别人的世界,不真正了解别人,看不到别人的需要,所以,遇到的很多墙其实是自己砌的,吃力,也是因为用力不当。

但当我不懂得要花时间与人相处这个道理时,所有我能做的,只就是看书,向书学习,在书里找答案,时间和注意力仍然通通留给自己,到最后,根源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直到我解锁了真实互动这个新玩法,快乐指数和成长指数开始同时直线提升。

李笑来说,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所谓自学,就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学,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人一生学习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非常深刻,一针见血。

苏轼说:成大事者,必先识人。我们往往以为他说的是看懂别人。其实看懂之后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识人,才能与之深层互动,然后构建满意关系,识人,才能与之深度联接,然后接受他人的影响。

这里面有两个重点,缺一不可,一个是人,另一个是链接。与人链接,或者更明确——与牛人链接,越多越好,这就是取得跃迁式成长的关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