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向渴望---古城小巷(6)

不知是被古裝戲洗腦次數太多,還是想重走沈從文的研究之路,對佈滿了傳統紋飾的服裝和建築總是充滿了好奇與關注。

青巖

探訪的第一座古鎮是離讀書很近的青巖古鎮,幾個學生拐彎抹角繞過收費口,在東拐西扭的街道中摸索前進。

我是沒有學過建築,也一直沒有讀一兩本建築學相關的書,看着古人用木門上雕刻的浮雕,幾根木條總很交錯成的集合圖案,木樑上一片疊着一片的瓦片,木製房檐微微翹起的尖角等等就覺的很神奇,走在屋屋緊挨的小鎮中就怎麼也不覺得厭煩。

青巖古鎮中比較特色的是有很多酒坊,貴州嘛,茅臺故里,當地愛喝酒的朋友多,釀酒的人家不少。我買酒主要想再喝一下在盤縣一家農家菜館自釀的黑糯玉米酒,但遺憾的是語言溝通還是有些小問題,老闆娘給我打了一斤黑糯米酒,喝着少了黑糯玉米酒的甜軟,更多了許多冷冽。

小鎮另一項特色是很多的辣味熟食,看着是辣子雞,當地人叫辣雞角什麼的。遺憾當時在戰痘過程中,默默路過。

古鎮售賣的東西不外乎衣和食,我所喜愛的紋飾圖案,只能在隔着人影匆匆瞧那記不住細節的凹凸。

麗江

來到麗江還沒進古城就已近被和火車站一樣密集的人流打亂了心中的平靜。

順着人流看着古城中翻來覆去的奶茶、咖啡、鮮花餅、原創CD更覺得索然無味。

總覺得喧囂的人羣、百家爭鳴的CD店和沉睡了許久了黑色古城格格不入。

我想體驗的民風民俗,民族工藝都被時尚的俊男美女擠的乾乾淨淨。

所幸古城夠大,精明的商人和迷戀熱鬧的人都湊在一團了,還有些人跡稀少的小巷讓我可以享受古鎮歲月的痕跡。

獨克宗

麗江和香格里拉不過相隔幾十公里,二者的遊客畫風卻感覺如水火一般相差甚遠。

麗江的商人吆喝的熱情似火,麗江的遊客興奮的像全國的中小學生課間休息的場景;到了香格里拉,當地的商人都像是藏着掖着的待嫁姑娘,獨克宗古城裏開張的店鋪屈指可數,進城的遊客都成了暫時皈依佛門的外門弟子,說話都不敢出大氣。

那穿着暗紅色袈裟、土黃色僧袍、坦露一臂的藏地僧侶,不問世事的幹着手裏的活,看到沒力氣轉經輪的遊客順手試一把力氣,沒有功利的眼神,毫不保留的笑容……

真的別具一格,總算來到了半睡半醒的古城中,異鄉的味道沒有被名貴的香水佔據。

人跡罕至的小巷,無人看管的小店,可以肆無忌憚的去深究圖文的一筆一劃。

繁雜的圖案理清條理後發現並沒有太過驚奇的鬼斧神工,簡單的幾何圖案,粗略的花鳥雛形,通過匠人的重複再重複的演繹就成就了民族味道的紋飾。

我將藏區的圖案和貴州、新疆,清龍袍的紋飾對比發現西部的紋飾基礎異常的簡單,遠沒有宮廷圖案的精美。

單就基礎圖案的變化,西部地區的確摘得頭冠,文明發展的走向不同,西部醉心於顏色和幾何線條的運用。

重複的交叉菱形,重複的三疊長方塊,重複的花草,反反覆覆的重複,這重複的背後有對輪迴的信仰嗎?

信仰庇護下的藝術

朝代更替,上流藝術總是經不起戰火的焚燒。

中國的建築大都是木質結構,阿房宮被秦始皇燒了,圓明園被八國聯軍少了,當初下令建造如此人間至境的帝王門是不是心裏也知道富貴不過百年呢?

戰爭洗劫帝王、百姓,卻對神佛手下留情。

來到海邊的媽祖廟,陰影下的媽祖伸向莊嚴肅穆,很意外在如此邊遠的小鎮也能看到如此精美的雕塑,看着昏暗的色澤、褪色的樑柱顯然年歲不小,還有數不清寫滿了符號、文字的布條,大概率有百年的歷史,經過了動盪的歲月,默默注視着南邊的大海。

獨克宗古城內的寺廟必然是久敬歲月。

寺廟、經幡、袈裟、經輪的工藝性美輪美奐,秒殺各條大街小巷的浮雕、花紋。

如果沒有信仰,那世間會少多少遺憾啊!

信仰讓戰火止步於神鬼、命運、輪迴。

信仰讓平凡的人認真的活着,指揮者凡人創造神佛的藝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