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孫子兵法》——謀攻篇

導讀:

本篇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孫武認爲“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地強迫敵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戰方案,“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擊破敵人則次一等,是“非善之善者”。

怎樣才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孫武認爲上策是“伐謀”,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張通過政治攻勢、外交手段和武裝力量來征服敵人。在與敵人作戰鬥爭時,如果敵強我弱,應該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敵人,做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即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和敵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於戰勝敵人,比敵人的兵力少就要善於退卻,戰鬥力不如敵人時就要避免與敵人作戰,不能強拼硬打。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光輝思想,認爲謀略必須建立在瞭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原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註釋:

[1]全國:完全佔有敵國的領土,讓敵國舉國投降。

[2]破國:擊破敵國。

[3]軍、旅、卒、伍:均是春秋戰國時期軍隊的編制單位。軍:12500人。旅:500人。卒:100人。伍:5人。

[4]非善之善者也:不是好中最好的。善:好,高明。

[5]屈:屈服,這裏是使動用法,指使敵國屈服。

[6]上兵:用兵的上策。

[7]伐謀:用謀略手段戰勝敵國。

[8]伐交:用外交手段戰勝敵國。

[9]伐兵:用軍事手段戰勝敵國。

[10]修櫓[插圖] :建造盾牌和戰車。修:建造。櫓:一種用藤草製成的大盾牌。[插圖](fén 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輪車,用排木製作,外蒙生牛皮,下可容納十幾人,用以運土填塞城壕。

[11]具:準備。

[12]距[插圖] (yīn):爲攻城而堆積的土山。(古代攻城之前必堆積土山,爲的是觀察敵情的便於攻城。)距:通“具”,指準備。[插圖] :通“堙”,指用土堆積而成的山。

[13]蟻附之:士兵像螞蟻一樣一個接一個的爬梯攻城。蟻:名詞用如狀語,意爲“如蟻一樣……”附:依附。

[14]拔:攻佔敵國的城池或軍事據點。

[15]非戰:不用交戰的辦法。

[16]非攻:不用強硬攻打的辦法。

[17]非久:不用持久作戰的方法。

[18]必以全爭於天下:一定要採取能夠達到全勝的謀略與天下諸侯爭鬥。全:完全,全部,在這裏是指對敵國的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都取得勝利。

[19]頓:頓,通“鈍”,疲憊、受挫的意思。

[20]十:十倍。以下的“五”、“倍”也都是指我方與敵國的力量對比。

[21]圍:包圍。

[22]攻:攻擊。

[23]分:分散。

[24]逃:擺脫。

[25]避:避免。

[26]小敵之堅,大敵之擒:如果力量弱小的軍隊一味堅持硬拼,一定會被力量強大的軍隊擒獲。小敵:力量弱小的軍隊。大敵:力量強大的軍隊。堅:堅固,在這裏引申爲硬拼。

[27]輔周則國必強:將領對國君輔佐周密,那麼國家就強盛。

[28]輔隙則國必弱:將領對國君輔佐不周到,有疏漏的地方,那麼國家就會衰弱。

[29]患:危害、貽害。

[30]縻(mí)軍:束縛軍隊,指使軍隊不能根據情況調整作戰路線。縻:原義爲牛轡,這裏引申爲羈絆、束縛。

[31]同:參與、干涉。

[32]政:政事,指軍中行政事務。

[33]權:權變、機動。

[34]任:指揮、統率的意思。

[35]諸侯之難:諸侯國趁機進攻的災難。

[36]亂軍引勝:擾亂自己的軍隊,而導致敵國的勝利。引:導致。

[37]知勝:預知勝利。

[38]識衆寡之用:瞭解敵我雙方兵力對比的情況,這樣才能採取相應的戰法。識:瞭解。衆寡:多和少。

[39]上下同欲:上級和下級是一個目標。上:指君主或軍隊的高級將領。下:下級軍官及士兵。欲:意願。

[40]虞:料想,在這裏引申爲準備的意思。

[41]御:駕馭,在這裏引申爲制約、掣肘的意思。

[42]彼:對方,這裏指敵國。

[43]殆:危險,這裏指失敗。

譯文:

孫子說:一般用兵作戰的原則是,讓敵國完好無損地降伏是上策,擊破敵國讓它受到殘缺之後再降伏就次一等;讓敵國的全軍士兵完全降伏是上策,用武力擊垮敵國的全軍士兵就次一等;讓敵國的全旅士兵完全降伏是上策,用武力擊垮敵國的全旅士兵就次一等;讓敵國的全卒士兵降伏是上策,用武力擊垮敵國的全卒士兵就次一等;讓敵國的全伍士兵完全降伏是上策,用武力擊垮敵國的全伍士兵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善用兵者;不用武力進攻就能使敵國降伏,纔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善用兵者。

用兵作戰的最高境界是用謀略手段戰勝敵國,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戰勝敵國,再次是用軍事手段戰勝敵國,最後是用攻打城池的手段戰勝敵國。採用攻打敵國城池的手段,是不得已而爲之。攻打敵國城池之前,要製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大型戰車,準備好各種攻城用的器具,這些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完;攻城之前必定要堆築小土山,這又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竣工。如果將領無法抑制自己憤恨的情緒,驅逐士兵像螞蟻一樣一個接一個地爬梯攻城,結果可能是士兵死傷了三分之一,但敵城還是沒有攻破。這就是攻城可能帶來的災難。

懂得用兵法則的人,打敗敵軍不是通過戰場廝殺的方式,奪取敵國的城池也不用強攻的武力手段,消滅敵國不是靠打持久戰。一定要採取能夠達到全勝的謀略與天下諸侯爭鬥。這樣,既不使自己的軍隊疲憊受損,又能圓滿完整地獲得勝利。這正是用謀略的手段戰勝敵國的基本準則。

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則是:當我軍擁有敵國十倍的兵力時,就用兵把敵軍四面包圍起來;當我軍擁有敵國五倍的兵力時,就利用自己的兵力猛烈攻擊敵國;當我軍擁有敵國兩倍的兵力時,就要設法將敵軍分散,以優勢兵力將其各個擊破;當我軍的兵力與敵國相當時,就要努力地抗擊敵軍;當我軍兵力比敵軍少時,就要設法擺脫敵國;當我軍的兵力不如敵國時,就要避免與敵國進行決戰。因爲,弱小的軍隊如果固守己見在戰場上硬拼的話,就會被實力強大的軍隊所擒獲。

將帥是國君的輔佐。如果輔佐得周詳嚴密,那麼國家就必定強盛;如果輔佐得不周到,有疏漏的地方,那麼國家就會衰弱。

國君可能給軍事行動造成災難的情況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能夠進攻而非要讓軍隊進攻,不知道軍隊不能夠撤退而非要讓軍隊撤退,這就是所謂的束縛軍隊;不懂軍隊的內部事務,卻干預軍隊的行政,這會讓將士們迷惑不解;不懂得軍隊作戰的權宜機變,卻參與軍隊的指揮,這會讓將士們疑慮重重。如果全軍上下既迷惑又疑慮,各諸侯國乘機進犯的災難也就隨之而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自亂軍隊,而導致敵國取勝。

有五種情況可以預測勝利的結果:知道能作戰或不能作戰的這一方會取勝;知道根據兵力的多少而採取相應謀略戰術的這一方會取勝;將領和士兵的目標一致,全軍上下同仇敵愾的這一方會取勝;以充分周密的準備去對付毫無準備的敵國的這一方會勝;將帥有領導才能而國君不加干預的這一方會取勝。這五條,是預測勝利的方法。

既瞭解敵國情況,又瞭解自己情況,就能百戰百勝;不瞭解敵方情況,只瞭解自己的情況,勝敗的可能各一半;既不瞭解敵方情況,又不瞭解自己的情況,那麼每次戰鬥肯定都會失敗。

個人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