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三千年的中國——說清了何爲中國嗎?


《樞紐》哲學篇分享

本書篇幅不小雖算不上卷帙浩繁但也是洋洋灑灑,要寫三千年之中國。閱讀下來感覺作者是想從政治合法性的角度來著一部通史,還特別在導論之後附上長文也就是我要分享的哲學篇。這是一般通史著作很少看到的,可謂本書之創新,但恐怕不僅是創新,似乎此篇還可看做作者寫作此書的初衷,哲學本就是所有學科門類的頂端,作者開闢專章介紹可見對其重視,真可看作全書之主腦。

哲學篇推理了中國從先秦封建到現代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提出四大循環先秦夏商周時代的封建、漢唐豪族、宋元明清古代平民社會、晚清以來的現代平民社會。


作者看到了精神因素對社會變化的作用,但同時也高度警惕,例如對隋唐佛教的大興就認爲其是瓦解帝國的精神力量。對元明清三朝能夠維持大一統格局,時間長且穩定,作者認爲得益於“大一統”思想的確立並得出中國要想長治久安必須貫徹“大一統”思想,而gczg無疑實現了這一點特別m就是始作俑者。無怪乎某些學者提出“國父論”




最後幾節作者落筆於此。所以我說他寫此書是爲政治合法性而來,過去歷史的推演都只爲說明現在,這其實是在寫政治而不是歷史。用歷史來圖解政治概念,這不是寫歷史應有的態度,不過作者或許就不是要寫歷史吧。


但作者視野比較開闊有的方面也能夠給我們一些啓發。比如對遊牧民族給予了不同於以往的負面評價。過去的一些歷史敘述喜歡把遊牧民族放在對中原政權威脅的角度,從負面來寫這些草原上的不速之客。本書作者卻認爲遊牧民族也構成了歷史發展重要力量,只有中原王朝缺少了一半的歷史敘述。近年來西方學者全球史的觀點,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也認爲正是遊牧民族纔將互相封閉的農耕文明聯通起來,否則這些農耕文明就如同海上孤島一樣永遠獨立發展而且也很難有內生性變化,長此以往必然不利於自身發展,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在上古就出現了幾波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衝擊,摧垮了很多土著,比如上古遊牧民族最重要的一支印歐部落,裏面有雅利安人、閃米特人、含米特人。


另外一支就是遊弋在中國北部大草原上的不斷更換名稱的遊牧部落。如滅亡西周的犬戎,東周時代“尊王攘夷”成爲一面大旗,孔子都高度評價管仲輔佐齊桓公抑制了這股力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漢代就是匈奴,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是鮮卑,唐代就是突厥,宋代就是契丹、女真……



印度原住民就被雅利安人征服,雅利安人還先後征服希臘、波斯後來在那裏建立輝煌文明。閃米特人則創造了輝煌的巴比倫文明、希伯來文明和後來中世紀的阿拉伯文明。這之後更是崛起了蒙古帝國橫掃亞歐大陸,將世界諸多文明鏈接在一起,所以一般學者都認爲真正意義的世界史是在蒙古崛起之後。



作者還看到了地理環境對歷史的影響,特別強調了中國南北差異跟南中國和北中國地理環境有很大差別有關。這也對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北差異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歷史上大部分的兼併戰爭都是以北統南,北伐幾乎都是失敗的,都是由北方政權發動戰爭最終統一全國,不管是隋唐第二帝國的統一還是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最近的一次就是jfj過長江。在大一統政權內部也有南方和北方人的矛盾,逐漸形成黨爭。就是在漢唐豪族時代,北方士族跟南方士族雖然同屬士族也是相互看不起爭奪正統地位,後來明清進入平民時代,由於南方江西(明代),江蘇、浙江(清代)科舉出身的士人頗多也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跟北方科舉出身的官員互不買賬。連晚晴的強人慈禧也只能調和無法解決。


關於作者四大循環,感覺脫胎於中國歷史之變化,但卻強化了豪族到平民的變化淡化了政治制度的變革,先秦的殷周之變根本沒提,秦以後的最大變化從帝制到民治也沒說起,只是用從古代平民社會到現代平民社會代替。封建到帝制如此重要的變化作者卻忽視了,帝制內部豪族到庶族卻被放到了中心,這有些主次不清。


學界都把漢唐士族到宋以後平民社會被稱爲唐宋之變,這也是書中提及的第三個循環古代平民社會和第二個循環漢唐豪族社會。學界一些學者都認爲中國歷史的應有三大變化先秦有兩個,分別是“殷周之變”、“周秦之變”


第三次鉅變就是近代以來,晚晴士人們普遍驚呼書中提到的“三千年未有之鉅變”第四個循環現代平民社會,但一些學者認爲是帝制到民治的變化。(可參考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秦暉《傳統十論》、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許倬雲《萬古江河》、內藤湖南《中國史通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