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札記9:敘述是語言的自述,事件是主體的事件

一 、外部事件被過濾爲“內部事件”


  詩歌主要不是用來敘事,但語言都是敘述的。因爲語言是線性的,秩序井然,即使是並列的意象,當它們被說出,就有了先後。一首詩不過是一個複雜的長句。

  而且,敘述仍然與“事”有關。因爲所有的事件都可看成主體的事件,所有主體的事件都是情感和思想活動,只是有的外化於客觀對象成爲行動,有的則不直接外化。從這一意義而言,詩歌又都是“敘事”的,只不過敘的通常是“內部事件”(意動事件),不同於小說、散文着重的“外部事件”(使動事件)。

  即使與人事無關,如自然界的風雨雷電,在詩歌構建的世界裏,它們的發生仍然是因爲被人感知而“發生”,仍可以是一個“內部”事件,詩歌致力於發掘外部事件如何在人這個主體中發生——如何被我們經驗,如何成爲我們的思想情感事件。“感悟”本身就是詩歌敘述的重要事件。

  而裏蒙-凱南把事件和狀態嚴格區分了開來,提出“事件就是從一種事態到另一事態的轉變”:狀態與事件是對立的,一件事的敘述可分解爲無數中間狀態。她分析的是小說,也適用於詩歌。詩歌敘述中也有無數中間狀態,詩歌常常只敘述“與此相關的局面”,而不是爲了直接敘述事件。詩歌在無數中間狀態中選擇一個或數個進行敘述。因爲詩歌要的是“內部事件——主體感悟”,而不必求外部客觀的全過程事件。


二、敘述的語言與語言的敘述

  傳統小說是敘述的語言,語言作爲工具爲敘述故事情節服務,這種敘述也被“傳統新詩”拿來。現代詩中,語言不再是服務的工具,而是自覺的舞者,語言不僅述它,而且自述。

  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稱:可以被領悟的存在就是語言。詩歌便是憑藉這一“被領悟的存在”開啓存在的家園。

  語言的敘述不可能離開敘述的語言,但又必須離開,才能實現語言的敘述。

  此種敘述也是法國新小說的特點,由歷險的敘述轉爲敘述的歷險。當一首詩出現“敘述外的敘述”,就能生成作品的深層結構。

  由於敘述本身成爲事件——語言和思想情感事件,敘述的對象已經指向敘述自身,客觀的敘述對象反而退居二線,成爲工具和素材,構建主體內部的事件,所以現代詩並不在意能否完整還原客觀現實事件。

  客觀事件的工具與素材化,導致有時甚至只敘述與事件有關的其他事件相關局面。其語式常常不表現爲行動,而只是或大部分是一連串前後有序狀態的句子。

  如顧城的《弧線》

  鳥兒在疾風中

  迅速轉向

  少年去撿拾

  一枚分幣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觸絲

  海浪因退縮

  而聳起的背脊

  “某一事件”並未直接出現,出現的是四個意象、中間狀態。類似電影對畫面的截取。閱讀時還原的只是“某一事件”主體的感悟,無法也無須還原外部事件。


三、兩種時間出現了

  當外部事件被過濾爲內部主體事件,這個事件就有了不同於外部事件自己的時間,即話語時間:作者敘述的時間。從技術層面說,話語時間的存在,乃因語言和情節都是再現的,語言要去尋找情節,裏面既有描述世界的時間,又有被描述世界的時間。

  要讓詩歌語言成爲敘述的語言,祕訣之一就是“把握話語時間與情節時間之間的關係。”

  話語時間(或本文時間)其實是空間範疇,可以任由作者佈局。語言的線性改變不了,但是先後的次序由作者把握,可以任意改變情節的線性、意象的位置,從而生成詩的結構。

  通過這種佈局有意忽略情節時間,使敘述的每個語言片段在組合中產生自身本不具備的含義,生成一個離開了敘述的語言的意義“場”,從而達到不僅敘述了情節,還實現了語言的自述。

  語言的自述在本文時間上會涉及三個要素:次序、跨度、頻率。

  次序即空間安排。由於現代詩的情節是轉向爲主體內部的,與敘事作品不同,不存在“預敘”、“倒敘”、“插敘”。敘事作品中這些概念的存在本身即肯定了外部客觀事件的中心地位,而現代詩恰恰是消解了外部事件。


《冬天的詩》(【美】羅伯特·勃萊)

冬天的螞蟻顫抖的翅膀

等待瘦瘦的冬天結束。

我用緩慢的,呆笨的方式愛你,

幾乎不說話,僅有隻言片語。

是什麼導致我們各自隱藏生活?

一個傷口,風,一個言詞,一個起源。

我們有時用一種無助的方式等待,

笨拙地,並非全部也未癒合。

當我們藏起傷口,我們從一個人

退縮到一個帶殼的生命。

現在我們觸摸到螞蟻堅硬的胸膛,

那背甲。那沉默的舌頭。

這一定是螞蟻的方式

冬天的螞蟻的方式,那些

被傷害的並且想生活的人的方式:

呼吸,感知他人,以及等待。

(董繼平 譯)

  詩中,螞蟻和“我們”是平行的,不是誰在說明誰,共同構成了作者的主體事件。話語時間就是主體事件的時間。

  跨度涉及情節時間的加速與綿延。其實也是空間的跨度。在人的感覺中,每個事物好像都有一個獨有的空間,事物的流逝彷彿也會把空間帶走,故有時過境遷之謂。

  頻率涉及重複性敘述,使時間產生“休止”狀態。此外,意象的頻率頻頻置換一般也會產生急迫、錯亂的時間頻率感。


四、以主體的真實接近世界的真實

  現代詩通過敘述的內向化實現藝術的昇華。新聞對外部事件力求客觀真實,而現代詩力求“藝術”的加工,形成新的主體事件。客觀報道是新聞寫作的美德,藝術昇華是現代詩的作爲。

  新聞止於工具,在傳達真實報道的同時,只侷限於具體一事。現代詩通過將外部事件加工爲內部事件,實現了意義空間的擴大、延展,客觀事件經由主體感悟的“扭曲”反而可能更接近世界整體的真實。

  這是一種奇妙的悖論,但確實存在。但前提是讓詩歌的歸於詩歌。詩歌的方法論不能應用於新聞和政治,新聞和政治的美德不能局囿詩歌,前者產生的是新聞管控和謊言政治,後者則使詩歌失之平庸,遠離存在之門。


2018年5月14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