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十八

1 疏廣宣帝時爲太傅,很有名譽。有一天他對侄子少傅疏受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辭官後,宣帝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賜五十斤,歸鄉里每天就請族人故舊賓客飲樂。別人勸他爲後人打算點,他說:“故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復增益之以爲盈餘,但教子孫怠惰也。賢而多財損其志,愚而多財益其過”--以前覺得很有道理,現在看若放到現在一點都不現實吧。首先,家有盈餘子孫怠惰只是看到的果,而不是因,因更該是教育有問題。其次有錢損志益過,也是一個較普遍現象,能說明還是人操持不夠。再其次,這是要後人與凡人齊,說的好是無求,難聽便是幫後代選生活。因材施教,這家財也可看後人資質操爲吧。最後,放現今錢能讓受更好的教育,也更容易出秀,由於不能小國寡民自耕自足,凡人有時就是付出更多體力,獲取更少報酬代言詞。

2 宣帝多賞外戚,王吉的諫書中有句:“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貪財誅利,不畏死亡”--古代好言禮,其實更像一種秩序,像現在我所在區塊鏈行業的“共識”,所以民國前這種共識存在了幾千年,如今按一種秩序在走,可如今何嘗不像古人所世風日下之慨,所以未來必定還有新的秩序又或天所運行理。然後,其實這些議論都假命題之上,所以看上去很有理,可隨便怎麼推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就像小國寡民,又一定沒有不安分份子?也自然不會有百分百的人信守禮,如當今區塊鏈還不是小部分人,也只被玩壞的剩炒幣罷了。

3 大多隻知道武帝武功,而不知實昭宣後,國威遠揚,匈奴凋疲,不敢再犯。七十歲趙充國還將兵在外,在別人好功催兵出擊時,也總遠慮持重。他留田便宜十二事:1)屯兵制,兵農合一2)迫敵人到貧瘠之地自敝3)邊境之民不失田業4)省騎兵軍馬費5)省兵調度費6)選才練兵7)還是讓敵人吃苦自敗8)減少兵遠追死傷損失9)不損兵威10)不影響其他地方帶來損失11)邊境可擴兵威12)省的錢可以備不虞--絕大多數戰爭比拼的都是國勢,秦耗死了六國,武帝耗死了匈奴,等昭宣時來收割,所謂時勢造英雄吧

4 宣帝曾下詔說:“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無侵漁百姓,難矣。”便給小吏加工資了。--還是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辯題。中國很多這種看似大道理其實內在毫無邏輯可言。如今的官員可謂是衣食足了,如今的人也近乎無有餓死的,但有何補益?很多都是兩個好的假想,因爲有少量數據表象,便強結繩繫住。那無權可用無財可貪能解決些問題嗎?怎麼達到無權可用無財可貪?國家官員存在意義爲何?什麼時候才能沒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